“帝守社稷,君亡社稷”是什么典故?

这句源于明朝的话,不是谁说的,而是来自民间。它涉及到明朝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发起靖难之战的朱迪,另一个是末代皇帝崇祯。

草根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北方边境还是不太太平。公元1381年,明朝开始招兵买马,各民族修筑山海关,抵御境外少数民族。到公元1409年,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努尔干都斯,朝廷官员进驻,加强对其管理。

在当时的皇帝看来,山海关外的地方不文明,远离中原,居住着蒙古人、女真等少数民族,所以成为中原与东北的天然屏障。

靖南之战后,朱迪在南京称帝,继承了大一统。但他仍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于是,他于1421迁都北京,改称北京为首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首都靠近山海关这一天然屏障,又是天子所在之地,所以民间有“天子守国”的说法。

到崇祯皇帝时,李自成在国内造反,后晋试图南下塞外。然而,情况也在发生变化。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救国。他在景山公园自缢至死,所以民间有“王亡于国”的说法。

1662年,南明政权的末代皇帝李咏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正是这句话所说的,非常贴切。从此,这句话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