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化发展史

西汉博山鹿——春秋至汉魏时期项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悠久。

根据现有的史料,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大量使用了香料植物。

由于地域的限制,华中地区气候温暖凉爽,不适合香料植物的生长,使用的香木类药材种类也没有后世那么多样。

常用的有紫茎泽兰(非大花蕙兰)、香根草(大花蕙兰)、胡椒(胡椒树)、月桂(桂树)、肖(艾叶)、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当时香木香草的使用方式有多种,如熏烧(如曹晖、艾叶)、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紫茎泽兰)、煎药膏(兰膏)、饮酒等。

《诗经》、《尚书》、《礼记》、《李周》、《左传》、《山海经》等都有相关记载。

人们不仅用香木和香草,还唱它,捧它。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有很多精彩的咏叹调:“沪江隔,秋兰以为佩”;“早上喝木兰,晚上看秋菊”,“伺候艾,就看不出你是赏兰的”,“以前是芳草,现在是”,还有“辣椒只用来缓饭,木头杀你,要补老公鞋”。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国。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动,许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的香料也传入中国。

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都成为了汉代王公贵族的炉中极品。

汉代道教的盛行和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香在汉武帝以前的贵族中流行。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陶制熏炉和熏制草药。

香在广东南部和广西特别受欢迎。

汉代的烟鬼甚至传到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发现了刻有“元初四年”字样的陶炉。

博山炉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流行了700年。

随着香炉的广泛使用,香火习惯更加普遍。

给皇帝玩故事的官员也要先烧香(烧香衣),玩故事的时候还要装“鸡舌头香”(南洋产的丁树的花蕾用来上香)。

汉代还有可以直接放在衣服里熏香的“熏笼”,可以盖在被子里的“香炉”,也就是“熏丸子”。

(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间挂一个杯状容器,里面可以烧香。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晃,容器里的香也不会洒出来。

)

香炉(包括博山炉)、熏蒸笼等熏香器具也是汉代帝王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汉代湘文化的迅速发展,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放边疆,连接西域,统一南越,开通海上航线,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也有利于南方湿热地区和海外香料的传入。

汉武帝本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镀金银香炉,也许他也喜欢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依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香火在上流社会更为普遍。

与此同时,道教和佛教盛行,都提倡使用香。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功能和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各种香料的配伍来制作独特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

配方种类繁多,还有很多专门治病的药香。

“香”的含义也发生了演变。它不再仅仅指“单一香”,也常指“根据香型配方,将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香”,后被称为“组合香”。

从单一香料到多种香料复合使用的演变是香料的重要发展。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

隋唐:湘文化的成熟与完善

隋唐以前,虽然上层社会推崇香火,但很多适合吸食、燃烧的香料,尤其是高级香料,并非产自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境外,所以可利用的香料总量很少,即使对于上层社会来说,也是凤毛麟角,甚至对于级别较低的官员来说,也是如此,极大地制约了香火文化的发展。

唐朝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随着唐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帝国,其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空前繁荣。

大量西域香料通过穿越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到达中国。

虽然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安史之乱后被阻断,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唐以后开始兴盛,大量香料通过广东、广西、福建进入北方。

香料贸易的繁荣导致唐代出现了许多专营香料的商人。

社会的繁荣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到了唐代,大批士、药、医、佛、道等参与其中,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

各种香料的来源、性质、加工、功能、配伍都有专门的研究,制作合成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此期间,香类产品的使用也有了完整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行用的香等等各有不同;佛教有佛教的香,道教有道教的香,不同的修炼方法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它是专门用来香的。

和以前的皇帝一样,唐朝的很多皇帝,比如高宗、唐玄宗、武侯,都非常喜爱香料,并且依靠强大的国力,在香的档次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皇帝。

皇帝甚至走到哪里都用冰片和玉瑾铺路。

唐代佛教的兴盛也是香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佛经对香大加赞赏,几乎所有佛教活动都使用香。

不仅拜佛要烧香,和尚上台前也要烧香。在当时流行的沐浴佛事会上,佛要沐浴在一等香汤中;佛寺、祭坛等地经常泼香水。

唐朝的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教活动频繁,用香之多可想而知。

唐代的香炉中出现了大量的金银玉器。即使他们模仿前朝博山炉的风格,外表也更加华丽。

熏球(汉代出现)、香烛等熏香开始广泛使用。

(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组成,中间悬挂一个杯状容器。香可以放在容器里燃烧,即使摇晃,香也不会洒出来。

香斗是一个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拿在手里。

景泰蓝珐琅香嵌主要用于供佛。

)

在敦煌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唐代香烛,如香斗、博山炉等。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荣与普及

宋代以后,不仅佛、道、儒提倡用香,香也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客厅大厅,各种宴会庆典场所都有香,也有负责烧香的人;这里不仅有熏香,还有各种可以悬挂的精致香包,制作小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会加入香料;市场上有专门的商店供应熏香。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在家做香。有钱人家的女人旅行时,往往会有香薰球陪伴。文人不仅用香,还自己做香,呼朋唤友,体味其中滋味。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可以看出宋以后的香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荷香的配方种类日益增多,制作工艺更加精良,香型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甜糕、香丸、仙香之外,“玺香”(也叫“玺香”)已被广泛使用,它是用模具将调好的香粉压制成圆形的图案或文字,既方便了香的使用,又增添了不少情趣。

很多地方还把印香作为计时的工具。

与“烧”香不同的是,“火中烧香”的方法也很流行:不直接点香,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木炭煤球),将其大部分埋在香灰中,然后在木炭上放一张传热片(如云母片),最后在片上放上香(单味香料或调制好的香丸),这样就“冒烟”了,慢慢烤。

到了明代,香线已经广泛使用,并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技术。

各种古籍中都有关于香的记载,尤其是周的《香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很多关于香和香料的内容,如:香附,“风疹在煎、浴中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合用可治死”;“烧沉香、蜜香、檀香、降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一起可以阻止瘟疫。”

《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线香(挤压成条)的制作工艺: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小茴香、大黄、黄芩、雪松为香粉,加入榆树皮为糊和剂,可制成“线状”的线香。

在香方面,宋代最值得注意的是瓷器。

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布全国,瓷香炉(主要是香炉)产量很大。

在造型上,要么模仿现有青铜器,要么有其他创新。

由于瓷炉价格比铜炉低,非常适合民间使用。

宋代最著名的五个官窑,关、葛、丁、汝、柴,都制作了大量的香炉。

瓷炉虽不能像青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自有其简洁凝练的风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元明清时期,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香型组合开始流行。

明朝宣德年间,唐玄宗亲自监制,派出能工巧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捐来的数万斤黄铜和补充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制作了一批绝世铜香炉,成为后世的传说。

“宣德炉”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美轮美奂的特点,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很难再现。

对于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火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苏轼高超的吟诵,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写,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

而且从苏轼、、黄庭坚、陈去非、、朱和的诗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透到了文人的生活中,而且具有很高的品位。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仅仅是一种香的东西,更是一种享受、审美、启蒙的精神。

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如苏轼的《和韵》

朱的《芬芳的世界》。

现当代的芳香文化

古代用天然香料做香,但近代以来,化学香料成为制作香的主要原料。

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欧洲出现了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

这些化学香精不仅可以大致模拟大部分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油、煤焦油)易得,成本极低,很容易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

因此,它很快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以及香料工业中的主要加香剂。

与天然香水相比,化学香精制成的香水价格便宜,是厂家自然制成,商家出售,香客购买。

所以我们现在在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数香水都是这些化学香料。

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用了“檀香味”或“重香”的化学香精。

与天然香料相比,化学香精的香味相似,甚至更浓,但在香味品质、安神养生、启迪精神等方面并不相同。

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工产品的合成香料,乍一看很香,但用多了就有害健康。

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非天然香精可比。

化学香精香料之所以能盛行,是因为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一种仪式。

既然我们不闻香,不尝香,只是焚香观赏,自然就忽略了香的材质、配方、质量,只注重香的美观或浓郁的香味。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实质性地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技术。

虽然仍然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但只是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加工、配伍、温度等核心内容都被丢弃了。

后果之一就是制香技术中断,香谱配方失传,以至于现在很少有人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

虽然现在化学香精是主力,但还是能看到天然香料制成的香味,这也给喜欢品尝香味的人留下了空间。

目前天然香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一香料的“单香”(或基本保持香料的原始状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

虽然其品质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型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味道和养生功能,很多香料如檀香也不适合单独使用。古人有明确的说法“檀香独烧,裸烧易浮于空中,使神仙久久不得安宁。”这种单香只是汉代以前的原始用香方法。

汉唐以后,主要使用的是“荷香”(由多种香料勾兑而成)。

第二类是多种香料勾兑而成的组合香,多为线状香、线圈香等。

然而,传统合成香的制造不仅需要天然香料作为原料,还需要合理的配方、严格的加工方法和工艺。

但据我所知,市面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大部分只是以天然香料为原料,真正按照古法制作的正宗香料种类少之又少。

现在人们对香的品质的忽视和化学香精、化学加工工艺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制作香的技术门槛,以至于现在的调香师星罗棋布,香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形状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丽,但“金玉”中却鲜有“香宝”。

劣质的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或者虽然香味浓郁却很俗。

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有香的形状,毁了香的名声。

面对这些假货,难怪现在的人都不愿意去享受香味了。

不知东坡是否还能在此忘情写诗?如果长生不老的佛和先人真的能闻到这种烟味会是什么感受?

虽然现在的香和香文化还不如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尝和使用香,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更多热爱和了解香的人开始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香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中国香文化也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展现出奇妙迷人的千年魅力。

近代香文化的发展晚清以来,连续的战乱、长期的政治动荡和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使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发展时期。

在很大程度上,品香、用香是一种“奢侈”,所以香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现代社会的不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斗贸易和制香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香的闲适。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上落后于西方世界,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近代文化思想。

但在民族危亡之时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产生的矫枉过正和运动式批判,使得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而同时被否定,甚至连心灵纯洁、修身养性等观念也被批判为消极态度。

在这种极端的反思中,不可避免地会牵连到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香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演变,魏晋以来长期支撑和推动中国湘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也越来越弱。

在这种形势下,早已融入工厂书房琴房和日常生活的香文化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美化生活、陶冶心灵的内涵,主要作为祭祀仪式保留在庙会祭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