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的历史渊源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材加工是岭南原始先民谋生的一种手段。珠江口的香港、澳门、珠海等地发现了许多岩画,主要是复杂的抽象图案,采用凿刻技术,特别是在珠海南水镇高栏岛。最大的一个高3米,长5米,线条清晰,从复杂的线条中可以辨认出人物和船雕。

据考证,这里的石刻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是青铜器时代的作品。在南越皇宫办公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方形底座的八角棱柱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已知最早的石栏杆。南岳御花园遗址是中国第一座秦汉时期的遗址,以石板为冰缝,精心铺设的石池,蜿蜒的石渠,由巨大石板和各种石材构件搭建而成的石室。

南越王赵梅墓是目前已知的岭南最大的石墓,石墓重2.6吨。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玉器,包括765,438+0件玉壁、2件蓝宝石圆雕舞女、65,438+0件青花玉雕羊角杯浮雕卷云纹,以及帛雕玉衣、龙虎玉带钩、玉佩兽首龙凤纹等,都是精美的珍品,反映了当时加工玉器的高超工艺水平。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滑石炉、耳杯、猪、枕头、砚台和磨石。磨利石头,磨细石斧。这表明石雕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工艺。

石雕的历史是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开始的,可以说,时至今日,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一种比石雕更古老,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巧夺天工,更受欢迎,更经久不衰。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此,石雕流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不断更新和完善。在不同时期,石雕的种类和风格都有很大变化;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和演变。石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艺术史,也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更是一部生动而真实的人文史。

先秦时期的石雕

一万年左右,原始先民告别采集狩猎经济,结束流浪生活,转向新石器时代,开始从事以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当原始人告别山林的采集和狩猎环境,迁移到叶萍的河岸和丘陵时,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猎艺术不再重现。人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往往是简洁、抽象、变形甚至几何形式化的动物图案,所以在新石器革命兴盛的地区,石雕和岩画已经退居次要甚至消失。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经会烧陶器了,但大约是在七八千年前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人类发明的磨制石器的技术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的。山顶洞人的石头装饰品是经过琢磨、打孔制成的,这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只有发明了打磨技术,石头才能成为人类所向披靡的雕刻材料。

在裴李岗和仰韶文化时期,中国的冰期结束,是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温暖气候。定居的农民,他们在懂得生活中快乐而幸福,在和平中编织和平颂歌。他们制作各种陶器,喜欢用抽象简洁的鱼纹和各种几何图案作为装饰。人们对形式美的理解大大扩展了,造型艺术也扩展到了雕塑的各个领域。

中国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作品,可以以裴李岗文化的石磨和磨棒为代表。它由砂岩制成,其外观被设计成类似鞋底的几何形状。它整洁大方,重心稳定。加工难度很大,需要打、切、磨、修,涉及石雕加工的各种基础技术。与同时期的各种磨制石器相比,更有形式感。它不仅忠实记录了原始人的生产劳动,而且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体现劳动双重性质的石器,往往作为陪葬品放在死者旁边。正是宗教的诉求促使艺术家创作出了这件罕见的石雕作品。

但在拳击石器时代,陶器始终是雕塑的主流,因为它容易成型,材料随处可得。在铁发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见的艺术品,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向石雕和岩画。

石雕和岩画,在条件适宜的边疆地区,仍然是原始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形式,经久不衰。比如阴山岩画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作品。阴山岩画的表现风格影响深远。实际上,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创作的岩画多为石刻岩壁,其源头应追溯到阴山岩画。此外,狩猎和动物描写永远是永恒的主题。商周金文的象形文字,战国青铜器的写实图案,秦代画像砖中人物的狩猎图,都是这种技法的延伸,但后者越来越精确、正式和有节奏。可见,对皮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张,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不强调造型,而追求传神神韵的审美理想。

此外,中国古代石雕技术的另一个源头——线雕,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的石像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祖先雕刻的。这种线雕石雕的形式是历代石雕创作中应用最广泛的。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刻虽然不多,但风格并不简单,与石刻、岩画完全不同。辽宁东沟后洼的几件滑石雕塑,均为圆雕人物,刀法粗犷奇特,形象简单传神,说明是象征性作品。

头部石雕的表现手法虽然抽象,但并不代表当时雕刻技术低下。比如大溪文化的浮雕面采用了雕琢打磨的技艺,其形象也有一种无形的宗教力量。显然,当时的雕塑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创作玉雕上。因为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玉雕和小石雕。

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是不可多得的杰作。由岫岩玉制成,硬度高,证明石雕技术应用于玉雕。众所周知,在古代雕塑中,很难区分玉和石的材质,专家的鉴定收藏分类标准中也只有相对观。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古代雕塑家对玉石和石头一视同仁。所以,在红山文化和北银英英的文化中,我们看到了鱼形石挂件和雨花石摆件与五雕共存。

另一方面,原始艺人还将技艺广泛运用于实用器具加工领域,制作石杵、臼、磨盘和各种石农具,还用于雕刻带有石室的石墓和石墩。尤其是后者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石雕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辽宁海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巨石建筑是未经切割的天然巨石的简单组合,显得沉稳有力,是原始巨石崇拜使人超脱于世的产物。它曾经盛行于欧亚大陆草原,后来又传播到东亚大陆。在没有国家的时候,进入了文明时代,至今仍能在边境地区找到它的遗迹。在辽宁海域的石棚形式中,板岩被雕琢成了规则的几何形状,人工力量得到了加强,而自然力量和宗教精神明显减弱。应该是巨石建筑的尽头。这座石棚建筑被认为是一座坟墓。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视为灵魂或神灵的居所,因此常被用作界碑、棺材或宗教崇拜的对象。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刻,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传统石雕,包括传统典型的细石器和小摆件;第二类是研磨效用,包括日用品、器皿、生产工具和武器;第三类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偶像;第四类是有生命气息的动物石雕和雕花石锅。其中,器物和动物石雕最能代表当时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后来,我们可以在商代女娲、好男人墓中看到许多现实动物和幻想神兽雕塑的存在,这不能不归功于新石器时代热衷于讴歌自然生命的石雕传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创造的实用器具中,学习几何造型这种艺术语言的美。

事实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产品,如生产工具、武器等,都具有能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点、线、轮廓,并在现代装饰形式中,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几何艺术语言体系。

没有规则,形成正方形是不够的,这是古人对形式美感最本质的观察和体验。所以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由方圆线条结合点和笔画组成的精美图形。这种象形字是语言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创造。其实和原石雕刻的几何造型一脉相承。

古代人类在创造日常用品的同时,创造了点、线、方、圆等几何图形。当我们仔细浏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石制品时,不禁赞叹古代先民是如何拥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艺的。铁凿工具虽然没有被发明出来,但是可以用最一般的点和线来反映物体的客观现实。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线条是如此美丽,如此对称和精确。远古的祖先已经充分认识到,最美的形式也是最方便实用的形式。

商代石雕

继二里头文化之后,二里岗文化代表了商代中期的遗存。这时,石头生产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时各种陶塑制品盛行,但鲜有引人注目的石雕。直到殷墟文化时期和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石雕艺术才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还有著名的商代晚期人物造像,还有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的一个臼石人残像,殷墟木壕墓的376号石人。这些人物刻画细致,发型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塑家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从而留下了可供后人观察的范本。

商社会盛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动物也是当时人们崇拜的神,所以石雕艺人特别擅长表现各种动物世界。大型动物石雕在王都城安阳殷更为常见。侯家庄出土的石鸭是一种不拘泥于原形的再创造。它的喙和突出的眼睛勾住了猛禽的本质特征和凶猛个性,其他细节省略。它的脚厚薄不一,以支持平衡,避免单调。它的羽毛和翅膀用线条雕刻来表现。这种将图案装饰融入圆形雕塑的方法不同于史前雕塑。

唐代石雕

唐代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分为陵墓石刻和佛教石刻两大类。

唐代佛教雕塑仍以石窟造像为主,此外还保留了少数平原佛教寺庙的彩塑和小佛像。以奉先寺造像为代表的唐代造像,气势磅礴,丰满圆润,强烈地体现了唐代风格的特点,而敦煌彩塑又是其中的主体和精华,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是历代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唐代的造像已经成为独立的圆形雕塑,多为群体,中间是佛,两边是弟子和菩萨。天王和力士遥相呼应。雕像几乎和真人一样大,让人感觉是在亲自和佛沟通,亲切平易近人。

还有唐代的天龙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雕像丰满优美,显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

唐代佛教寺庙的彩塑很少,比如山西五台山南山寺的布谷寺,和唐代敦煌的几乎一样。小佛像仍以石雕和铜铸件为主,艺术风格与石窟一致,表现出唐代雍容大度的风格,其中石雕的艺术水平很高。

唐代的陵墓雕塑仍然分为两类:陵前造像和墓中小陶冲。陵前大造像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唐代帝王陵墓附近。陵前神道两侧,高大的石像和骏马相互呼应,气势雄伟,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仙灵石雕、昭陵石雕、干陵石雕、顺陵石雕。

唐代雕塑达到了成熟的顶峰,融合中外特色,融合南北特色,为后世雕塑艺术树立了光辉典范。

明清建筑石刻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动荡、恢复、繁荣到崩溃的最后一个周期。当时的建筑艺术沿着古典艺术分析的传统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明代的宫殿和陵墓规模十分宏大,附属于其上的建筑石雕艺术也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出宫清肛园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明代。

石雕和中国手表自古就有,但明代天安门广场的白石中国手表却有自己的特色和艺术成就。它是由各种雕刻技术塑造的前所未有的建筑装饰。华表柱主体为龙形,隐藏在地面的浅浮雕刻画了龙形,云纹装饰夹在中间,使华表显得雄伟庄严。它的柱头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雕云,莲瓣石盘上装饰着一只圈雕的狮子。其下还有一个华丽的八角座,四周是精雕细刻的龙栏板和雕有狮子的岗亭。看华表的整体造型,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升华。同时我们也看到,华表本质上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完美象征。

事实上,故宫正殿的桥台、台阶栏杆、走道、中庭、石桥,都是各种石雕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这些石雕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凿除原有明代纹饰后重新雕刻而成的。但是,从现存的石栏杆装饰纹样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明清故宫的石雕仍然继承了宋元以来的装饰纹样和技法。纵观明清时期的宫廷园林,建筑石雕的广泛运用可以说是无以复加。它们雄辩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世界上最好和最伟大的建筑都离不开石雕装饰构件。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是一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伟大园林。可悲的是,它在1860年被八国联军烧了。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花园废墟中留下的石雕建筑遗迹中窥见这一独特的古今园林建筑艺术的某些特征。

明清建筑大量运用石雕艺术形式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福的地方。主建筑下的基座、白石坛、石构件都雕刻有精美的装饰。它们都是在帝国政府的控制下为满足封建统治和奢侈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这在陵墓建筑中也非常突出。现在有大量的安徽凤阳的明清陵墓石刻,南京的明陵,北京的十三陵,河北遵化的清陵,河北易县的清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