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的历史沿革
从古代到秦朝
根据《史记》的记载和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6400多年前邓州就有人类存在。夏、商、西周、春秋初期诸侯国邓国的都城在邓州,邓国也有一个诸侯国(在今襄阳北部)。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结束了它1274年的历史,然后楚国取了”。秦朝赵浩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了南朝鲜,并把它作为秦国的土地。秦赵浩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南阳郡,邓州隶属南阳郡。当时,邓州有三个县,即让县(今邓州内城东南角)和杜珊县。
东汉建安二年(197),曹操率军发动“宛城之战”,包围了张绣。邓州航运顺畅,湍急的河水经新野柏慧流入汉水,再经长江。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让城南郊开凿运粮河(今小草河),以邓州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送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宋代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登州的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作出了战略决策。太和二十一年(497),将南北朝前一直位于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洛阳(494,因调兵需要),辖8郡465,438+0郡37年,随后成为北魏南阳盆地。五代时,侯亮开平元年(907),朱温废唐称帝,建立侯亮。梁太祖开平三年(909),五月,登州升为“宣化军节”(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行署设在让。军区辖碧州、随州、福州(今湖北省天门市)、云州和。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名为微生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改名为武胜军军。武胜军节度使在邓州盘踞了323年,成为南洋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仍有“武胜军”(治让)、灵让、内乡、南阳三郡,惠宗崇宁(1102-1106)治让、南阳、内乡、南阳。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媾和,南宋将邓州让与金朝,以邓州以西四十里,以南四十里为界。邓州处于黄金业的最前沿,曾设立三个售货亭(买卖的场所)与南宋交换市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被打败,邓州回归南宋。两年后,金人南下,这一地区回到了晋国。金代邓州属南京路,由毛管辖,节设在此。邓州下辖让(含杨顺、新野、让东、板桥四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镇)三县。
关于迁都的探讨
从北魏到金朝,历代统治者六次考虑迁都邓州。
第一次:北魏孝武二年(533),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躲避高欢,亲近荆州刺史何拔生,考虑迁都邓州,但散骑侍郎刘清劝他迁都长安。权衡利弊之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次年,高欢入洛阳,后于叶建立东魏;
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瓦莱丽、吐力尔汗从宁夏固原入侵渭水以北。唐朝的大臣们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这里太富庶,建议迁都他处,可以选择项、邓。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试图劝阻他,没有成功。
第三次:三年(896),唐朝为平章出谋划策的大夫朱普上书朝廷,议项、邓迁都之事。朱浦说:“国难移。迁都救项、邓之地,只是中原,有良民之心,离秦只有一小段距离,却没有夷狄侵夷之虞。这是建设首都的最佳选择。”据《新唐书》记载,确有迁都项、邓之意,但考虑到依靠自救,又因朱温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晋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世忠和为躲避金人的进攻,奉皇帝之命,密谋策反项和邓,但被留守的李纲极力阻止。11月,金兵再次进攻,南岛主帅张叔夜劝钦宗“暂时以图西人为长安”,钦宗没有明确答复。次年,北宋灭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躲避金军。《尚书》右仆、中国学者李纲等人主张迁都项、邓,说:“我已说过,关中为最佳驱绕之地,项、邓次之,建康次之。陛下一直做不到。”李刚也谏曰:“今日六飞未入关,当是邓、项,以示不忘中原之意。最近听说我执政了,劝陛下向东南进发,还有歌尔,那中原就不是我的了!”而汪伯彦、黄千山等人则以避德为由,建议迁都东南。李纲据理力争,不能迁都东南,遂邀邓、项建登州。舍人刘珏大声说话:“今天最重要的是在审判中爱日本的力量。南阳近中原,易召四方,有长江天险,可坚守。”大多数士大夫同意刘珏的观点。九月,金兵大军进军河阳,逼近东京。帝高宗诏迁淮淀,受汪伯彦、黄千山之邀。
第六次:晋爱宗天兴元年(1233),蒙古军队围攻晋国都城开封。猪元帅主张迁都德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但宰相赛、右大臣郎中百花等人主张进邓州。第二年,爱宗先逃到德国,后逃到蔡州(今汝南县),再次打算进入邓州,但在蔡州被宋元联军包围,未能成行。最后,皇帝灭亡了。
元明清
元初至元十年(1273),邓州属襄阳郡。至元十六年(1279),邓州属豫北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南阳(今宛城区),国政仍在。原来为首的六郡,有穰、宛、内乡、淅川、西夏和杨顺。后来又领导毛、新野、内乡三县。其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和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南阳府。洪武二年二月(1369),弃于郡中。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复让县。14年5月(1381),省恢复为州,不再设县。该州下辖新野、内乡、淅川3县。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南阳府。雍正以后,郡不是由散州领导的。
中华民国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邓州改为邓县,隶属豫南省。民国三年(1914)更名为汝阳路。民国16年(1927),直属河南省政府。22年(1933)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监察区。民国36年(1947),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豫西南。65438年2月,在湍河以南建立邓郡。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设在登北县。9月,登西县成立。民国三十八年(1949),5438+0年6月,撤销登西县,管辖权分别归登北县和登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隶属河南省南阳区。1972 65438+2月,九中、后坡公社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分配到淅川县。
改革开放
1988 165438+10月17、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市),由南阳管理。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所辖市的全部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单独经济地位的市。
2011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直十个试点县市之一。
2014,河南省直管。1988年,撤销邓县,建立邓州市;1989被国务院确定为开放城市;1993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专项试点城市;1996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中等城市试点城市;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国五个经济独立的县级市之一;2006年被评为“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试点城市。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2014,河南省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