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剥蒜”的故事出自那位著名艺术家?什么时候开始传播的?

“刘先生剥蒜——两次延期”是天津的一句俏皮话。几乎所有的天津人都知道这个典故。先说刘老师是谁。这个刘先生可能是个神话,但是为什么不叫他刘叔叔,而叫他“刘先生”呢?这就引出了天津的另一句老话:“天津的爷爷——不是人。”早些年,天津的新婚夫妇为了早点生孩子,去娘娘宫讨个娃,然后带回来一个泥娃娃。这个泥娃娃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供奉为家里的长子,被称为“大哥娃娃”。这也是“长子难养”的心理造成的。所以真正的大儿子会叫“二哥”,大一点就成“二哥”了。当时天津人称呼成年男子为“爷”,不一定是老年人。街上的男人都叫“二爷”,在家里是谁并不重要,除非熟悉的人能准确知道他是“二爷”还是“五爷”。当然,如果你知道他姓刘,你就叫“刘先生”不要叫“叔叔”,不仅因为“叔叔”是泥巴做的,还因为“叔叔”这个称呼有些贬义,类似于“害群之马”。知道了“刘老师”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再来说说俏皮话里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单身,单身。他是个苦力,比如拉胶皮的(北京叫黄包车夫),住在画房里。单身,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从不做麻烦饭。邻居中的好心人只要做了特别的饭菜,一定要带给“刘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每次吃邻居送的饭,他总会洗碗,送回来一些水果瓜子之类的零食。太甜蜜了。邻居家的孩子也愿意和刘老师一起玩。天热了,天津人讲究“饺子落面”,邻居家,馅饺子。那天,刘先生早早把车开回家,看着邻居包饺子和邻居包饺子,心想今天一定是有人给他送饺子吃了。于是他准备了醋(天津人习惯蘸饺子),放在炕桌上,坐在桌边剥蒜。这是天津人吃饺子的习惯,饺子吃大蒜。————写到这我都流口水了。隔壁的饺子快熟了。大人让孩子看看刘老师吃了没。孩子回家对大人说:“刘老师在剥蒜……”“剥大蒜?刘先生似乎也知道符头吃饺子。别问了,肯定是他自己也吃饺子,你就不用送过来了。”邻居是这么想的,邻居也是这么想的。从来没有人给刘老师送过饺子。刘先生等了又等,也没人送饺子。他一拍桌子说:“我干嘛这么急着剥蒜?太好了。就是耽误了。”邻居们知道了,笑得肚子都疼了。从此就有了这句俏皮话“刘老师剥蒜——两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