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摄影与视觉文化〕

关于视觉文化,人们一般理解为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如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设计、动画、游戏、多媒体等。本文要讨论的是摄影在视觉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摄影属性的变化,以及视觉文化时代摄影师观念的变化。

回顾历史,摄影术的发明不过170年。但这170年,是人类观看方式的改变、视阈的拓展、视觉文化的生成的170年。这种变化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涉及到人眼所能看到的任何领域。

首先,摄影可以分解人眼无法分辨的物体的运动形式和细节。比如连续摄影让我们看到了马奔跑时四蹄的连续动作,子弹穿过苹果的威力,爆炸瞬间烟雾和碎片互相包裹的状态。简而言之,摄影的瞬间可以把快速移动的素材定格,让我们看清细节;显微摄影使我们能够看到小物体的结构和庄严的秩序,而航拍使我们能够观察地球的色块的构成和自然线条的抽象形式意义。

其次,摄影见证了许多人类重大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留在了相机镜头里。过去的历史都在文字里,在字里行间,在绘画里,在考古实物里。这些都是解读和想象的历史,历史场景和细节的直接视听无法还原。摄影术发明后,人类有了另一种历史:影像中的历史。这种历史影像是拍摄者的见证,它直观、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的人类社会生活,既是见证,也是传承。这种图文相互借鉴和反思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后人感知和理解历史。比如美航9?11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催生了大量的动静态图像。这些图像不仅是信息丰富的信息,还包含情感因素。正是这些影像,将所有人的心直接而快速地连接起来。不仅如此,这些影像中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也一定会进入历史文献,成为历史内容的陈述和承载。在上个世纪,玛格南图片社和美国生活杂志的许多摄影师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在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有着相同使命的摄影家,如方大曾、王晓婷、沙飞、吴印咸、郑靖康等。,也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形象。

第三,摄影使我们警惕对普通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并有意识地盯着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更多地关注人和事,“帮助我们找到社会的盲点”(在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媒体很发达,传播很迅速,但还是有一大群人被挡在主流话语之外。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很少谈论或者不愿意谈论。在特定的时空里,他们出现的次数太少,我们记不住;在另一个时空,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视而不见。每个人都这样,他们认为这很正常。下层劳动者真实情况被屏蔽的现象,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普遍现象。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就是看这个沉默的群体是如何被对待的。自从摄影被用于新闻和记录现实生活以来,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调查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仅沉默的社会群体以集体影像的形式被主流社会重新审视,如1936年美国农业大灾难期间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拍摄的《逃亡中的母子》,1990年解海龙拍摄的农村失学儿童。由于照片的启发,

从人类大家庭的角度来看,摄影让我们发现了许多其他民族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使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具有了实证意义。例如,西方国家的许多探险家、旅行家和传教士在过去的100年里完成了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当时的直接目标是殖民,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观看种族的生活方式和文物,客观上也间接加深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第四,相机对着自然景物,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无论你是否在场,都可以享受照片中的自然氛围。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我们无法计算人类的照片有多少是关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虽然是科学家发明了摄影,但画家们首先用它来拍摄风景。从此,摄影与风景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无数人都在拍摄风景,其中不乏专业的风景摄影师。虽然在当下的中国摄影中,风景摄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风景摄影,往往是甜腻的,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我们还是发现,相机帮助我们记住了天地间光影变幻的山川神奇。在世界范围内,不知道有多少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是因为风景摄影的发现而命名的。安塞尔·亚当斯从事的是纯粹的摄影,它反映了大自然的丰富和庄严。郎景山从事密集型摄影,他的作品反映了笔墨山水的转变和中国的自然观。对于大量的风景摄影师来说,线条思维拍摄是一种生活方式,三者密不可分。“我思故我行,我射故我在。”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采集,采集最壮美动人的瞬间,跋涉万里,久久守候,夜不成眠,为的就是将那种如火如荼、如水般清澈的情怀“承载”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重新观赏自然风光。景观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本,成为人工环境中原始自然的替代品,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场合,嵌入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它既是对人类工业成就的确认,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美化,更是原始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调停者。在现代社会,由于精细的社会分工和异化劳动,人成为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小部分,成为“单向度的人”。阅读风景摄影,可以回顾人类离自然的故乡有多远;“视觉上”异化的深度。这些作品的内容呼应了我们心中对故乡的记忆、对家的渴望和对灵魂的争论,可以缓解我们的精神焦虑,不断修正我们茫然的精神状态。

第五,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意识地跟踪观察野生动物已经成为摄影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人类对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的关注和追踪。这种摄影一方面促使我们了解和认识野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维护地球上生命类型的丰富和平衡,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人类在生命平等的意义上反思自己。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在动物身上找到人性,也更清晰地看到了人身上的兽性。这种视觉认知无疑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摄影中,大量的野生动物节目在电影院和电视中播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在艺术摄影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视觉形象来源于对现实的处理或发自内心,最终指向我们眼睛的对象——作品,代代相传的探索和许多经典作品,增强了我们在视觉想象世界中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人类在视觉方向上的专业提升。近年来的电影《大片》,虽然故事大多平庸,但利用数码摄影和后期制作技术,可以模拟火山爆发、洪水冲击、飓风席卷的震撼力,可以在规模上模拟人类战争和社会运动的惨烈程度。可以说是极具肉欲,满足了观众对视听感受的刺激需求,从而创造了票房奇迹。

第七,摄影器材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视觉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支持。相机机身(暗盒和快门)逐渐小型化,镜头多样化,为摄影进入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奠定了基础。在静态摄影的基础上,有了动态摄影,电影电视,甚至DV都出现了。所有这些机械物体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习惯,比如观看的距离和角度,焦点的选择和景深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在与照片、电影、电视惊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展出看什么不看什么、如何看待事物的无意识习惯性眼球运动。要知道越来越多品牌和规格的镜片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学生。除了135相机的50 mm镜头(或者其他类型的对应镜头),从鱼眼到1000 mm焦距,从1.2到64光圈的各种镜头都是伪装人眼。Xi智可以长期改变人类的视觉。

摄影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在170期间,人们梦见从不同视角观看活动及其成品——见证视觉信息(照片、视频等)。)被广泛传播,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心理习惯。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革命给摄影带来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2003年以后。电影市场急剧萎缩。原本长长的胶片柜台已经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市场上随处可见拿着数码相机用手机拍照的人。3G通信模式的广泛使用是一场技术革命。很难预测十年二十年后摄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目前,中国摄影行业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摄影走出了专业领域,实现了大众化。现在的摄影队伍不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而是覆盖了所有的社会群体。对于摄影师来说,可以区分专业和非专业,很难区分专业和非专业,因为有些业余爱好者的专业水平很高。第二,摄影已经从一种特殊的职业中解放出来,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任意行为。带相机就像带笔一样。许多新闻照片是由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和游客拍摄的,而不是记者,许多美丽的照片是由业余爱好者拍摄的,而不是摄影师。第三,摄影活动无处不在,从全国性专业摄影机构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节,到社区举办的主题摄影比赛,参与人数众多,组织者繁杂。第四,传统的摄影观念正在被动摇,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观念正在受到冲击,肖像权、版权等问题层出不穷。第五,摄影交流越来越方便,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图片库和最快的交流渠道。第六,摄影市场的缺失和当代艺术的介入,模糊了摄影作为记录工具和艺术形式的界限,一些新媒体不断诞生,催化了摄影更多的变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感知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已经进入家庭和个人生活,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相关。在我们这个时代,视觉的方式更加突出,人们更多地通过“看”(伴随着听)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对“看”的依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形象的方式就是视觉形象的方式。从横向来看,打破了不同民族语言的壁垒。从纵向来看,在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文化时代。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没有语言文字的视觉文化传播形式,把人类更加紧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越追溯历史,图像和真实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越模糊。在原始社会中,事物及其意象只是同一种力量或精神的两种不同现象,只是物理性质不同,所以在崇拜和驱赶强大的精灵和鬼魂方面存在意象的想象效应。这是原始图腾文化的时代。

传统文化活动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演等方式进行。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听评书、读小说、背诗、表演,都必须依靠一个由语音或文字链组成的文本,通过想象间接了解外界,读者获得体验和理解。图像时代,文化活动借助现实的图像印记直接呈现在视觉中,给读者和观众造成新奇(陌生)的感受,利用从众心理引导消费。当时的艺术活动、生产和生活中也使用图像,但应用面较窄,两者之间没有关联。现在不同了。图像应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除了艺术摄影,新闻、宣传、工业、农业、军事、地理、海洋、航空、医学、法制等领域都可以找到摄影工具和影像。日常生活离不开摄影。在一个社会自然人眼里,图像是获取知识、了解事态、掌握规则的一种方式。在摄影师看来,摄影是一种方式,一切都可以用这种方式确切地说出来,任何目的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达到。现实中的孤立现象,可以用形象来组合。摄影师之所以什么都拍,在于消费的逻辑。我们制造图像并消费它们,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图像。为了唤起欲望,满足欲望,相机似乎成了致病的药。越吃越要吃,吃得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像也消费现实。

我们人类同时用相机和DV记录我们的生产生活,就像有两个人类: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影子世界。这个变化不是很常见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自己。形象不仅是产品,更是理念;它不仅是一种文献资料,也是一种艺术作品;不仅属于我们,也影响着我们;不仅是当下的现实,还有图文并茂的人类历史教科书。

摄影从一种奢侈的行为——权贵们玩耍的工具或者职业摄影师谋生的工具——变成了今天这样随心所欲的玩具,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现在摄影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场景,大家都拍,一直拍,到处拍;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图像,下载并在网上日夜传播!沉浸在影像的海洋中,我们不出门就看世界,通过影像感知和认识世界。网络以无差别的方式存储、享受和无休止地生产图像。尤其是80、90后的青少年,整天从事网络漫游和电脑游戏,他们的世界出现了分裂:有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介入现实空间,对现实进行解读、复制或扭曲。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反差、紧张和焦虑,让80后成为了“新新人类”。他们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精力去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时候分不清两者的界限。

以上事实表明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并且能够使用相机——传统的和数字的——在无限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长河中捕捉世界场景的一个又一个瞬间,并将这些图像编辑成一个故事、一幅风景、一种心情,甚至其他东西。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文化正在生成。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之一。

视觉文化时代是继原始图腾时代和文字时代之后,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三个时代。对于摄影师来说,必须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了解我们时代的变化,积极转变观念,才能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主动权。具体来说,有必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改变模糊的类别界限观念,进一步明确创作目的,在无边界摄影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目前在摄影创作中,涉及到每一个摄影师,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个“拍什么”的问题。在当下的摄影创作中,大多数摄影师遵循真实与艺术的双重标准,摄影目的不明确,选择拍摄对象的范围受到很大约束,纪录片中不考虑光线和色彩是否具有艺术特征,偏离了记录历史、进入影像文献的目标,很多应该拍摄的东西无法进入视野;但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人们却不敢大胆使用各种手段。作为艺术创作,形式不够创新,无法进入艺术经典。从摄影史的自然生成来看,摄影按照拍摄功能可以分为艺术和记录两大类。纪实摄影是一种叙事摄影,记录当下的生活,给未来以借鉴。其认知价值第一,审美价值第二。判断一部纪实摄影作品的价值,第一是看拍什么,第二是看怎么拍,第三是看怎么用。艺术摄影是情感表现性摄影,审美价值第一,认知价值第二,判断标准基于视觉语言的创新。只有分清拍摄目的,才能在泛滥的影像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是改变将摄影等同于拍摄的观念,将摄影视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摄影界一直以来活动频繁,比赛一场接一场,展览互享,形成了一种为获奖而拍摄的氛围,大量照片参赛后被当作废品处理掉。摄影其实是从生活对一个摄影师的塑造开始,然后去实地拍摄,再到扩印或者印刷制作,再到展览或者出版,再回到社会生活。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绝不是拍摄完成后就结束了。拍摄只是完成了你想要的东西的影像的收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作品的生产才算完成,如果不被读者接受,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读者接受作品,是对作者创作的一种参与,是二次创作。只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读者才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观看作品,判断欣赏作品,接受影响,从而完成摄影过程。在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的做法需要改变。摄影师要树立为读者拍摄的观念,学会对自己的照片进行策划和剪辑,使自己的照片成为文化艺术产品,回归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改变把造假归咎于数字技术的观念,大胆而恰当地使用数字技术。

摄影是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抵制新科技。我们总听到有人说,随着数码技术的到来,摄影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并根据一些经过电脑处理的合成作品冒充一次性拍摄作品参与或发表的现象,在数码技术上增加了诈骗罪;还有人说数字合成修改技术颠覆了摄影的真实性。数字图像对传统银盐工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使得造假更加方便。近年来,“鸽子”、“羚羊”、“龙打虎”的典故,说明了情况的严重性。但从摄影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银盐工艺和暗室处理也有造假,经常在特殊时期使用;数码相机也可以是真的。现在很多记者用的是数字,真实性还是有的。所以,把造假归咎于数字是不合逻辑的。造假不是技术问题,是人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头和手获得了更多的解放,但社会对真实的需求依然存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不会被颠覆。假照片曝光是因为很多真照片的存在。纪实摄影师要加强职业道德。既然是记录,就不能造假,不能虚。同时,艺术摄影师大胆运用数字技术,丰富创作手段,开拓新的空间,是视觉文化时代摄影师的理想状态。

四是改变摄影只是艺术的观念,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树立新的摄影文化观。

为什么摄影的路越走越窄?回顾60年来在各种比赛和展览中获奖的作品,有多少作品能进入* * *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如果我们去统计,会发现比例并不大。越是获奖者无法进入,但是很多拍的时候不是很在意的照片都可以进入。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摄影师的心灵受到了束缚。大家都同意相机的基本功能是记录。在视觉文化时代,摄影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释放记录功能。一个人给自己拍照,就会有个人的视频历史;当一个家庭拍摄自己时,这个家庭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形象发展史;如果一个国家拍摄自己,它可以建立自己的图像历史。这种从国家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庭的大尺度记录和拍摄的景观,就是这个时代提供的条件和要求。视觉文化是基于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图像库的一种认知、体验和交流方式。

李树峰:中国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唐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