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演变

礼仪的发展:

1.礼仪的起源时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以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大约旧石器时代),早期礼仪萌芽。整个原始社会都是礼仪的萌芽期,简单虔诚,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血缘关系明确的婚姻礼仪;区分部落内部等级的仪式系统。

一些祭祀仪式确定崇拜天和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做出一些表示礼貌和尊重的动作。比如旧石器时代,人们尊重男女有别的观念;在黄艳和姚舜禹时代,人们逐渐引入了“三纲五常”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世纪),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原有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仪式体系,仪式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

比如“五礼”,就是一套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仪书籍也是在这一时期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周代的《周立》、《仪礼》、《李记》是中国最早的礼仪专著。在汉代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礼记》。

3.礼仪变化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 ~公元前221),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研究和发展了伦理学,系统阐述了礼仪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把“礼”作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他认为“不学礼,不立身”,“质胜于文,文胜于质。”温柔,然后是绅士。"

他要求人们用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孟子把礼解释为对长辈和客人严肃有礼,即“敬心,礼也”,把“礼”看作是人性善的开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的核心,把“礼”作为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业主非常人性化”。他认为“礼”不仅是一种目标、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行为过程。

“无礼之人不生,无礼之事不成功,无礼之国不得安宁。”管仲认为礼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作为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系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期:

从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 ~公元1911),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各个朝代的礼仪文化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用,礼仪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女、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成为阻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碍人类平等交往、扼杀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有两种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和家庭伦理的礼仪。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仪的主体。

5.现代礼仪的发展

当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大杂烩”礼仪思想出现,关于礼仪的标准和价值观得到普及和传播。这个时候西方和中国倡导的理念完全不同,西方追求的是自由、平等、解放的理念。与中国的思想相比,西方更加开放自由,而中国的思想略显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展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在,民族就生存,文化消亡,民族就灭亡。古往今来,真正在种族灭绝中灭亡的民族不多,但在本民族文化消失中灭亡的民族却不计其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经历过文化中断的文明。下一个世纪,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否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发扬其精华,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