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

1.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

一: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借款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由于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已经成为国际债权国。高额外汇储备只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在中国的外在表现。

这种全球失衡的内因是美国国民储蓄下降,国内储蓄少于国内投资,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大量借贷。由于高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国内投资,东亚国家成为美国高赤字的融资来源。

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国际债权人地位,使美国成为国际债务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流出的结构不同,我国大量的资本流出并不是民间资本流出,而是没有直接反映在我国国际收支中的官方资本流出,即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对外投资。可以说,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只是全球失衡在中国的外在表现。

第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使中国面临“高储蓄困境”。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标准货币和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几乎所有东亚国家的区域内贸易以及与区域外国家的大部分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创始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认为,任何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会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从而产生“高储蓄困境”:一方面,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为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有贸易逆差的国家也会抱怨贸易顺差是货币低估和货币操纵造成的。中国作为国际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不能以本币计价。只能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积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资本流入,进一步增加了储备资产。一旦人民币升值,庞大的储备资产就得遭受汇兑损失。

因此,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下,巨额外汇储备是维持对人民币价值信心的保障,代价是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

第三,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反映了中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也反映了长期以来“偏向”的外贸、外资和外汇管理政策。

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来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然而,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内外资差别所得税政策等中性的外资和外贸政策的偏离,大量优质要素资源流向外资和对外经济部门,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外需和外资经济,粗放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凸显。

在资本账户管制方面,中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和限制兑换抑制了外汇需求,助长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第四,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均衡汇率,扭曲了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的价格,造成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资源错配。

汇率作为联系内外经济的特殊变量,其偏差必然导致国内外商品套利,扭曲国内外产品、贸易和非贸易商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的价格,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导向和资源错配。

目前,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计算结果分歧较大,但基本达成了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的认识。比如,低估的汇率使中国产品更便宜,在中国买,在国外卖是有利可图的,而在国外买,在中国卖就会吃亏,也就是说低估的汇率对出口有利,对进口不利;另一方面,在汇率低估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鼓励进口,实际上是在鼓励国内企业亏本做生意。可见,汇率偏离形成的国内外商品价格和套利机会是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汇率偏离还使得可贸易商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使得生产可贸易商品更有利,生产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不利,导致大量资源流向贸易部门;从国内外资产价格来看,人民币资产如果以低估的汇率兑换成美元资产,实际价值就会贬值,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障碍之一。

第五,汇率升值预期导致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导致的外汇储备“虚增”,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果大多数人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那肯定有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刺激资本大量流入,导致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分别占外债余额的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性资本流入也大幅增加。据笔者计算,2004年流入达400多亿美元,达到顶峰;2005年,受美国加息影响,隐性资本流入大幅减少。

投机性短期资本成为推动中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不同,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偿还本金、支付利息或汇回利润,而且由于其极大的不稳定性,还会带来“虚增”的外汇储备。这种“虚增”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第六,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表明央行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为了维持汇率目标,央行在外汇市场买入外汇,同时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也可以说,央行通过发行纸币或借款(如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转换了大量的外币资产,形成了央行的储备资产。自2001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78%。2005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8758亿元,占同期基础货币的95.4%。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储备资产是央行创造的财富吗?是政府还是企业可以利用的财富?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最多也只是账面上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央行对银行的负债;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银行体系对居民的负债(现金和银行存款)。

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建议来消耗储备资产,包括给国内企业,投资社会事业,并将其转换为实物储备。但理论上,如果直接用储备资产,而不是用人民币换外汇,类似于印钞票融资;储备资产的使用,如果不是从国外进口或者投资国外,仍然没有起到消耗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因此,对于如何运用储备资产,需要对外汇储备有更清晰的认识。

实际上,减少官方储备资产只有两条路:扩大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对外投资,减少对外投资,不应该有第三条路。

2.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结构是怎样的?

成思危表示,在外汇储备数量上,要在保证满足战略战术储备的前提下进行调整,适度放宽对企业和居民购汇的限制,鼓励企业以人民币资产作抵押,用外汇对外投资。“这是缓解流动性的方法之一。”成思危说。

在储备结构方面,成思危表示,弱势货币贬值要用强势货币升值来弥补。目前欧元对人民币在升值,美元对人民币在贬值。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但他后来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购买更多欧元。

成思危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财政部也采取了提高交易印花税等措施。但由于消费贷款较少,加息对股市和楼市的调控力度不够,导致调控政策对国内股市和楼市的上涨影响不大。他将股票和房屋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归因于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他警告称:“流动性过剩仍有可能让经济从快速转向过热。”

“流动性过剩是市场局部失灵的表现,宏观调控要依法适度有效。宏观调控不应违背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其措施应该能够引导企业和个人改变预期,从而改变行为。”成思危说。

他指出,在股票市场上,要鼓励境外优秀股票回归,加快境内优秀企业上市,按照股改协议逐步解禁非流通股,增加有效供给,缓解流动性过剩。据了解,这种“增加股市供给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成思危的一贯观点。

4.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

过多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

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连年积累。政治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美国、日本、欧盟多个国家在不同场合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5月以来的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是这些负面影响的反映。

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对汇率产生强大的投机压力。

理论上讲,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本币升值是必然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导致大量短期资本流入,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一是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其次,中央政府操纵货币政策难度加大,直接导致我国基础货币量增加;最后,大量投机资本可能投入房地产等行业等待人民币升值,引发经济“泡沫”。

从中国国际收支的净遗漏和误差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2002年以前,中国的净遗漏和误差大部分在借款方,2002年以后,都出现在出借方。任何国家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都有错误和遗漏。简单来说,净误差和遗漏出现在借方相当于资本外逃,出现在贷方相当于“热钱”流入。

巨额外汇储备将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

根据IMF的相关规定,当成员国出现外汇收支逆差时,可以从“信托基金”中提取与其份额相当的低息贷款。如果成员国需要调整生产和贸易,还可以获得相当于其份额160%的中长期贷款,利率更优惠。相反,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仅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向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国家提供帮助。

如何使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

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

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已投资美国长期债券4850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68%。其中,投资美国国债的比例为57%,投资美国政府机构债券的比例为36%,投资美国公司债券的比例为7%。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高比例表明,中国过于关注其在美国长期债务投资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收益率。中国投资美国证券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股权的比例太低,只有0.47%。相比之下,日本是16%,英国是47%,加拿大是72%。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海外股权投资比例最低,例如,新加坡为62%,韩国为0.9%。

我国政府注重债权投资,忽视股权投资;重视国债,忽视机构债和企业债;强调信用货币投资,忽视黄金投资;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忽视盈利性。目前,无论是以外汇储备满足进口需求的指标来衡量,还是以短期偿债能力来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充足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因此,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盈利能力势在必行。

为了有效分散风险,还可以投资欧元等近期比较强势的货币,增加其在外汇储备总额中的比重,对冲部分风险。加强投资,创造经济效益。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投入国外基金、债券、房地产等多种投资渠道获取收益,以便更好地利用外汇储备。

(2)鼓励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商在华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的不对称。因此,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家丰富的外汇储备,适当放宽企业“走出去”的用汇限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国家还可以用外汇储备设立“战略发展投资基金”,不仅可以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海外投资,还可以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研等领域进行战略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投资,后者是以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政府直接投资。

在这方面,中非合作论坛迈出了务实的一步,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进一步参与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致力于加强双方中小企业合作,促进非洲工业发展,增强生产和出口能力,推动扩大对非投资。决定支持中国有关银行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人们注意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立有利于提高非洲国家技术水平、增加就业和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非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设施。

(3)考虑将外汇储备转换为石油、黄金等物资储备。

在适当的时候,外汇储备会转化为石油、黄金等物资储备。黄金方面,2005年9月底中国黄金储备为600吨,中国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较低。有专家建议将黄金储备增加到外汇储备的3% ~ 6%。在石油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47%,储备要保持90天的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