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条件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在过去50年中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其间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
一是新中国诞生前的旧中国,战乱不断,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出生率和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解放前,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当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型前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到1957年为10.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57岁。同时,社会稳定也为生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即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的转型前阶段转变为新中国的高出生、低死亡、人口快速增长的转型前阶段。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跨越了建国以来的两次人口增长高峰期。这一时期,尽管出现了1958 ~ 1962的人口增长的特殊情况,但总体上看,人口死亡率在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在逐步提高,妇女生育水平一直居高不下。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接近5.8,没有下降趋势。
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生育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持续稳步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在转型后期后迅速进入转型完成阶段,这是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史上又一次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一阶段,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近70岁,出生率从60年代的35‰下降到90年代前7年的18.41‰,同期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2 ‰左右。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按照上述分类标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了现代转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