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五篇苏州的散文,300字。

陈从周《说苑》是一部兼具文学和美学价值的经典之作,共有五篇。

。附上一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硕源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各抒己见。现在我想谈谈我在接触园林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园林叫“园”。

园林有静态和动态之分,这是我们在建园之前首先要考虑的。什么是静观,即园中游人驻足较多的观赏点;搬家的概念就是要有一条很长的旅游线。另一方面,小花园以静态观为主,动态观为辅,庭院以静态现为主。大花园以动态为主,静态观察为辅。前者像苏州网景园,后者像苏州拙政园。当人们进入网师园时,他们应该坐在许多建筑物中,并停留在水池周围。槛前有鱼游,有亭台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壁,峰峦作窗,静中如画,妙趣横生。至于拙政园,径边池转,回廊招人,类似于瘦西湖“午后画舟桥,衣装匆匆”。美在于移动和改变阴影。这是一个动态的观点。理念在先,意义在后。动静之分与园林的性质和园林的大小有关。像上海正在建设的盆景园,以静态观察为主是合适的,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园林是一个集建筑、山水、花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充满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营造一种“虽是人作,却是自开”的境界。山和水有什么关系?总之,墨山泛水,有地方风光而不缩水(王世元的池子模仿虎丘白莲池,妙不可言),治疗原理有据可查。山贵而有脉,水贵而活跃,脉源相连,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而生”和“溪因山曲折,山处处平”来解释山川关系,这是来自真实山水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元主张用平岗小屁和伏苓碑板,即使山水贴近自然。如果能初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离自然太远,就能展现出一种水石交融的奇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植树不仅是为了绿化,也是为了绘画。窗外花树的一角是折断的树枝;山中古树三五,有一簇幽树,仿枯木竹石。讲究姿势,不讲品种,喜欢盆栽,可以“入画”。拙政园的凤阳和网景园的库珀是一园之胜,影响全局。如果这些风景如画的古树消失了,一个园林的风景就会减少。树的种类很多,苏州柳园的白皮松,怡园的白皮松和梅子,沧浪亭的毛竹。但是近年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品种混乱,各个园区的个性逐渐降低,这似乎是一个警示。宋代诗人郭说得好:“山川以山为血,以草为发,以云为灵”。草尚且如此,何况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要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乡土树成活率高,生长快,几年就能长成森林。它与植物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是为了观赏,而不是为了品种。做到“园以景胜,景与园不同”真的很不容易。这当然包括花。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国园林各有风格。古代园林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虽有亭台楼阁,山石池,可风流韵事,风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有一个特点,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讲究笔法,说明要经得起看得见听得进,经得起仔细推敲,有回味,是需要水磨功夫的。在民族形式的讨论中,这些似乎给了我们启发。

园林风景仰视和俯视是有区别的,也要区别对待。亭台掩映,山石守卫,曲水湾环都是这么回事。“小红亭小红桥外,小红亭旁,高柳蝉鸣。”"在绿色的杨树影中,海棠亭旁,有红色的杏子."这些词既表达了景观层次,又有空间感和和谐感。与此同时,高高的杨柳和杏枝都引着人们仰望。作家是最敏感的,我们园丁应该向他们学习。至于“一山藏曲折,爬得慢”,都是俯视所致。所以,园林建筑的顶部、假山的脚下、水口、树梢,都不能仓促从事,要精心布置。山上的亭子和水边的明矾是吸引人们上下打量的方式。

中国的景点和园林都不错。为什么能这样诱惑无数中外游客,百看不厌?风景优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文化,有历史。我提到过,景区或园林里有文物,可以丰富其文化内涵,让游客有更多的联想,而不仅仅是来这里逛逛,吃吃喝喝。文物与风景园林相结合,是文物得以保存的基础,园林丰富多彩,相得益彰,统一而不矛盾。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古今文化交融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的美是含蓄的,一山一石。它是一个抽象的雕塑,美人峰仔细看很像。九石山也是。鸳鸯堂的前后梁形式不一样,不太懂,但突然意识到有鸳鸯楼的意思。不过今天好心人多,怕游客不理解,池子里有人造的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的熊猫。如果大做广告,与含蓄二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真的很让人失望。鱼要藏起来,熊猫馆以竹林取胜,渐渐会越来越好,游客也会更感兴趣。在过去,一些花园的名字,如涵碧楼(注2),梅园和王石花园,都可以如其名。园林的特色是白皮松、梅花、水。众所周知的西湖十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亭台楼阁的数量真的是对风景的描述。拙政园的莲风阁,四周都是人,人近,即无莲风,风在其中,令人深思。对联的意义与书法之美。更是令人扼腕叹息,流连忘返。镇江焦山山顶的别峰寺是郑板桥的阅览室,有三个小房间和一个花木庭院。对联上写着,“房间雅致,不需大;花不多。”游客们看到它,心里就踏实了,深情地觉得景色宜人,赢得人们的称赞,游完泳就把这一切告诉他们。至于匾额,有砖雕、石雕、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石雕,都是用图较少,比具体的图像更曲折,更有味道。所以不需要装屏风对联,因为园林建筑比较开阔,不利于纸质。室外用户使用的砖和石头的数量以及室内用户使用的竹和木材的数量根据当地条件进行安排。在一个住宅的厅堂、画室里挂裱字画,可以增加内部的灯光音响效果,让住户有一种清静的感觉,有无它,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的规格和装裱尺寸是一定的,要看建筑规模。音乐和园林中的直是相对的,要把直包容在音乐中,灵活运用。直来直去,自由自在。当一个画家谈论画一棵树时,他应该写下一切是很自然的。曲桥、曲径、回廊,本来就是交通意义上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设置。花园两边都有风景,让步行者四处寻找风景,在行走中距离会延长,趣味会加深。由此可见,曲线是直的,重点是曲折的。有的弯桥,必须有九个弯,不临水(园林桥一般比河岸低,意为凌波),屈曲生硬。走在桥上就像被惩罚一样,因为它是未知的(上海豫园前的九曲桥就是一个不好的例子)。

选地后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期望的境界表达出来,作为这个园林的特色。北京的圆明园,我说的是“水造山水,借西山之景”。园内景色依水而建,邀西山入园,最终成为“万园之园”。无锡吉昌园是一座山麓园林,所有景物都面向山,园外山景在园前。王师傅花园以水为中心。点春第一院虽然没有水,但在西南角挖了一口冷泉,贯穿整个园林的水脉。这一看就是抢救,不会跑题。新建的东区的设计不仅是基于固有的设计原则,而且没有水,导致了僵局,这是由于事先没有对整个公园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思考造成的。花园里最好的就像一首诗的绝句和一首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的诗园外有“借”中妙景,景外有“时”中景。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水声、鸟鸣、花香,无形的风景和有形的风景是交响的。所谓诗意人生,与此息息相关(见我的书《建筑中的借景》)。

一万公顷的花园很难紧凑,几亩的花园很难宽敞。紧凑不会让你觉得大,游览不累,宽阔不会让你觉得局促,看得见东西,就能安静动态的看花园,就能以收缩的方式扩大基地。而大胆的用墨,精心的包装(画家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宽阔的地方能容得下马,隐秘的地方很难藏针(书法家的语言)。所以颐和园有一个广阔的昆明湖和一个住在大山深处的幽默花园,在那里可以了解到消息。园艺有法无式。在于人们对其规律的巧妙运用。季承说的是“借景(借景)”,这就是规律。《园林冶金》这本书最后不列。可以说,园林的大小、动静观、郊区园林与城市园林的区别等等都是有区别的。,而且每一个都很精彩,所以可以称之为“得体”(恰当)。国画中的朱兰看似极其简单,画家可以有自己的风格;观看古典歌剧也是一种享受。每个演员演的都不一样,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性。园艺的原理和这个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某个公式让学者们坚持下去,把它当成经典,那就像画了一个“芥园”。这篇文章有八个部分。苏州网景花园是公认的小花园,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它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利用了一个假山和建筑相对,互相替换的原理(苏州园林基本都是用这种方法。网师园东边的新建筑终于失败了)。没有干船,没有桥,没有山,没有建筑。规模略小,数量足够,雍容华贵,像一个小花园的格局。狮子林反而多了一艘大船,与水面不相称,不伦不类,但也不“体面”。清代王春天以诗重修园林:“改园比改诗难;字若能稳,连小亭子也耐看。”很彻底。今天园丁读到这首诗还是很亲切的。园子里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屎,没有小,没有小也没有大。花园空间越分隔,感觉越大,变化越多。用有限的面积,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所以大花园围着小花园,这就是这个原理的基础(大湖围着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例子很多,已经成为造园的重要处理方法。优秀的艺术家,如拙政园的枇杷园,海棠坞,颐和园的谐趣园,都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进入花园,会觉得是一个大花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就算进了园,也不能游遍园,所以园游不起是失败的。如果风景有自己的特色,委员会丰富多彩,没有足够的旅行,下次再来。不管是景区还是园林,不让人一次游完,多次离开有什么不好?我为许多名胜感到遗憾。为了拓展空间,希望能全景。我甚至希望我可以一次一日游或者半日游,下次就不要来了。我会拆掉很多古代景点和园林的围墙,我会一无所获。西湖平湖秋月和西陵印刷社就有这样的后果。西陵宾馆建了高楼,葛岭矮了一半。扬州瘦西湖的美在于它的薄。以后不在旁边建高楼是有远见的。原来瘦西湖景区是私家园林群(扬州城里的花园巷既是私家园林群,又有水运和陆运)。它的美在于每一个花园都是依水而建,独立,分分合合,与庭院隔开,杏树出墙,倒映生动,宛如图画。虽然瘦,但不觉得寒酸,反而温婉可人。今天感觉美中不足,但好像不够紧凑,主体建筑少,分隔不够。在未来的建设中,应该保留瘦西湖的原始风貌。拙政园与东园合并,很大,但有些局促,而东园广阔,对游人毫无情趣,成了过道。两点好,两点不好。

本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在造型上就有自己的个性和局限性。厅堂就是厅、堂、亭。每个具体案例都有一定的尺度,是无法超越的。不可能把老虎画成狗,每个类别都有放大缩小。平面不够用,但可以把几个建筑连接起来,比如清真寺、礼拜大厅,或者几个建筑用走廊装饰。成为一个团体。拙政园东边的亭子被扩大了,既不是亭子,也不是亭子。人家不喜欢,意见多。相反,瘦西湖的吴婷桥和白塔是对北京北海桥、乌龙阁和白塔的模仿。由于它们的地位不够大,桥和亭合二为一形成吴婷桥,白塔的形状也相应缩小,与湖面相称,形成瘦西湖的特色。不加分析,很难分辨出这是北海风光的一个缩影,而且很“体面”。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船无体(只有帆)。这是绘画和园艺的原理。花园里的每一个观赏点,似乎都是一幅不同的画,应该是深远的,有层次的。“我常倚着弯弯的篱笆看水,心里不安,怕盖山。”如果你能明白这些道理,你就应该隐藏它们,筛选它们,打开它们,分离它们,划分它们,等等。见片段,不要全功能,画外有画,千里之外,回味无穷。说得具体一点,亭子要建得比山顶略低,树木的种植不能达到顶峰。山露而不顶,顶露而不脚。树能看到根,却看不到根。但应用是细致和苦心的,小到一棵树的修剪,片石的移动,都会影响到景观的构图。真是差之毫厘,满园尽毁。拙政园玉兰堂后面的古树已经枯死,但补植后已失去旧貌。我在柳园曲溪楼前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至此,我才深深体会到,做一个花园,管理它是多么的难。一个好的园林管理者不仅要考察园林的历史,还要知道园林的艺术特色,相当于一个优秀的护士对病人的细心了解。特别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不能鲁莽。未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必须恢复原状,不得擅自改动。否则不仅破坏园林风貌,还会损坏文物,这关系到党的文物政策。郊区花园野趣,家花园贵鲜。野趣贴近自然,清新不落俗套。无锡梨园是庸俗无野趣的典范,王师傅园林是清新的典范。前者虽大,赞不多;后者虽小,却被人称道。在这一点上可以证明花园不大但很精细,堪称艺术的上品,这一点上不仅风格宏伟,装饰陈设也大同小异。园林装修也强调因地制宜,开敞式建筑强调线条的勾勒,精致,没有精细的挂饰,因为容易损坏:家具以简单为主,如石凳、石桌、砖桌等。如果门厅玄关有门窗,则配精装修。它的家具也是红木,紫檀,楠木,花梨。夏天配有藤棚椅,冬天配有椅垫,满足不同季节的需求。但一定要根据建筑的富丽堂皇和高雅程度区别对待。紫檀木和花梨木是给华丽的人用的,楠木和花梨是给优雅的人用的:它们雕刻的复杂和简单也被处理了。家具俗称“房子的肚子”,重要性不言而喻。园子缺家具,就是胸前没墨迹。层次高,舒适。过去,在王大师花园的家具展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参观者能够充分了解中国的园林艺术。在古代园林里夜游花灯是一项重要的活动,经常可以看到诗词。但花灯是一件大事,很多珍贵的花灯都是临时挂起来,然后搬到西藏,不是永久固定在一个地方。灯也是园林的一部分,它的类别和悬挂也像屏缝一样,都有固定的框架,大小和形式各有特点。现在有些园林为了适应夜间出行,安装了电灯,往往破坏了园林风格。就像宜兴善卷洞一样,五颜六色,餐馆林立。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洞穴,所以我想让它回归自然。苏州狮子林在展馆一角安装了灯光,十分醒目。对古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要谨慎,不那么不协调的东西要强加在上面。我觉得灯光要隐藏,装饰灯要看得见,形式要和建筑协调。就安装状态而言,开放式建筑与封闭式建筑不同。有些灯精致玲珑,不适合空楼道里的人。挂着的时候随风摇摆,就像塔上的铃铛。它们是易碎的,不应该被白白地悬挂起来。更要注意的是电线杆,对景观有害,还会遮挡视线。对于摄影师来说,真的不好说。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虽然充满了陈词滥调,但是难免会被人嘲讽。看似与大局无关,但会精益求精,繁荣文化,愚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