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武功:盘点明朝战争史上的七大胜仗
点评:虽然徐达征讨元朝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但蒙古人退守草原后,是元朝都城、蒙古草原重要战略要地开平之战。占领开平意味着蒙古草原被卡在咽喉,游牧民族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第三,要抓住关键的战略位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第一枪是在河套平原打响的,导致匈奴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也是首战拿下定襄,取得了重创突厥的突出战果。宋朝的覆灭还在于幽云十六州之失,使宋军失去了战略地位,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这也是开平战役的意义所在。这场战役虽然战果并不丰硕,但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这场战争,开平卫被明朝建成了继续向蒙古帝国进击的基地,而徐达蓝玉等人后来的一系列胜利也为这场战争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自宣德以来,出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和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放弃,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沿长城骚扰,导致土木工程的悲剧和明帝被俘的耻辱。前人省钱,后人败家。不知道柳河生病的常遇春将军会是什么感受?
2.洪武二十一年,海蓝鱼出海大获全胜,歼敌数万,俘虏七万余人。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俘虏押往南京,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终灭亡。从此,蒙古高原不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统一政权。此后的两百年间,瓦刺和鞑靼虽然轮流坐镇蒙古草原,但早已失去了与中原抗衡的实力,或依附明朝,或偶尔骚扰。
点评:今天,一些蒙古历史学家谈论北元的历史,试图找到蒙古合法化的证据。可惜蓝玉将军的胜利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北元在渔子海胜利后不复存在。如果说之前的灭元征伐都城的战争并没有真正摧毁蒙古皇室的话,那渔儿海的胜利宣告了元朝帝国的最终灭亡。这些元朝正统的皇族被押解到南京,北元的运行体系基本被破坏。如果说在此之前,蒙古贵族可能还有反明光复的希望,那么在海钓之战之后,这个希望就彻底破灭了。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难以实现的梦想。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割成几个松散的部落,在他们无休止的战斗中,很难对中原政权构成致命的军事威胁。几个主要的蒙古部落也臣服于明朝,接受封号。从现代国家观念和封建国家关系来看,北元与明朝的所谓对抗,从这场战役开始就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也逐渐从国与国的关系转变为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瓦刺还是鞑靼。他们与明朝边境城镇的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册封头衔。金庸老先生在鹿山公爵里尊清贬明,大谈清朝给中国带来了多少领土。对比历史事实,令人心痛。优秀的小说家不一定是优秀的历史学家。明朝应该反思的是,这么强的军事势头为什么不能持续下去。明初,面对北元统一的政权,明军铁骑追王追北,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为什么没能守住固有的胜利果实?在蒙古已经被分割成几个松散的部落,实力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并没有进一步向蒙古高原渗透,而是因为噎废食,实施撤退自保的策略。
3.永乐八年,明太祖成祖第一次北伐,在南河之战中,鞑靼大军主力大败,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投降,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瓦解了蒙古各部落内部。战争结束后,明朝以均势为原则册封蒙古几大部落,北方明朝的武功达到顶峰。
点评:从战略上讲,明的指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稳中求进。明军充分发挥了50年建设的成果,不仅发挥了军事力量,还发挥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惊人的战争相持力。明军步步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火器与骑兵的结合不仅成为蒙古骑兵的噩梦,也对后来明军的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明军进攻精神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场战役,这是永乐皇帝苦心经营的结果。电视剧《亮剑》里有句话说得好:统帅的气质也决定了一支军队的气质,统帅的灵魂也会成为一支军队的军魂。这一时期明军的表现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随即,永乐皇帝的进攻精神也渗透到了他每一个士兵的血液里。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军队。铁木尔死在明朝东侵的路上,与其说是明朝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己的运气。对付这样的军队,恐怕伟大的帖木儿的人生智慧都要丧失了。可惜明军的进攻精神在洪武、永乐两朝只是昙花一现。后世帝王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极大地限制了明军进攻战术的提高,也扼杀了明军的进攻精神。宋朝缺骑兵是因为缺骑兵,但明朝不缺马。产马的甘肃、陕西西部在明朝手里,内蒙古的蒙古部落大部分投降了明朝。明朝缺少的是聪明的军事家和有魄力的统治者。另一方面,永乐皇帝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整个永乐王朝,频繁的北伐收获颇丰,但也浪费了国力,让后继者噎死。但北方防御体系建设上的短视,导致了北方关外警卫站的日益孤立。明成祖虽然是明朝一位有为的君主,但在战略建设上却远不如其父朱元璋。五次北伐带来的边境和平持续了十几年,但戍守站建设的严重失误却害了后人。
4.14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名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军队先被破,被迫退回英宗。蒙古军队的溃败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在内斗中被杀,分散的蒙古部落再次接受了明朝的封爵。
点评:15世纪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期。从1449年到1453年,中国和罗马这两个东西方文明古国闻名遐迩。他们的首都一个接一个地被野蛮人包围。不同的是,明朝凭借充足的国力和出色的指挥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东罗马则在耗尽弹药和粮食后被土耳其人所灭。土耳其在东罗马的土地上把奥斯曼帝国推向了顶峰,而蒙古人在北京城下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其实土耳其灭东罗马是顺理成章的,蒙古军队在北京的溃败也是因为实力。在封建时代,只要内政统一,经济稳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灭亡。宋朝那么弱,但鼎盛时期的辽国也灭不了。宋明最后的亡国,其实是因为腐败和国内阶级矛盾严重,只是明朝还没到这一步。虽然此时的明朝正在走向腐败,朱元璋时期建立的卫生中枢系统已经腐败,但是明军的实力特别强大,土木的失利也确实是因为士兵战斗力下降,但更重要的是荒谬的指挥。明朝也有一批实干的大臣。英宗被俘后,满清哭了。好在以于谦为首的一批智者坚信明朝必胜。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土木堡50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明朝在短时间内组织了22万精锐士兵。这种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和物质基础是蒙古人无法比拟的。于谦不是典型的职业军人,而是平民,而这场战斗考验的不是他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而是他的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能力。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只要你能做到一心三用的目标,这场战役的胜算已经超过了80%。于谦很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矛盾,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在这场战役中,明朝打败了蒙古人,但是攻守双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此后,明军一直据守长城要塞,很少有大兵团在要塞作战的例子。实力被严重削弱的蒙古人不再对明朝构成致命威胁,最多只是骚扰明朝边境。但经过于谦对明军的一系列改革,明军恢复了一段时间的强大战斗力。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到蒙古回归英宗的这几年间,蒙古人多次进攻明边境,但经过于谦的整顿,明军打败了他们,最终换来了英宗回归中国和蒙古内乱的结果。可惜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英宗杀死。从于谦到袁崇焕,自毁长城的悲剧不止一次发生在明朝君主身上,让人心酸。
5.1517年,明朝水师先后在广东屯门、西草湾重创葡军,葡军损失惨重。后来逐渐改变对华政策,用欺诈手段骗取澳门。这场战争对明军的影响是,明朝的战船和火炮在这场战争后通过吸收欧洲的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点评:单从军事角度来看,两场战役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水战。且不说与大规模海战的对比,就比明朝同时期的抗日战争小多了。但这是明朝海军与欧洲海军的第一次交锋,长期生活在海禁、封禁中的中国人也第一次遇到了来自遥远西方的陌生对手。葡萄牙人本来想采取征服的政策来对待明朝,但是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后来陆续来到西方的荷兰等国也尝到了类似的滋味。明朝获得了欧洲的战舰和火炮,改进了造船和火器技术,但我们对外界仍然一无所知。明朝可以和葡萄牙人争小屯门,却愿意为了两万两千块的税收让它占领澳门。100年后,明朝为了接近大陆的澎湖,也给了荷兰舰队沉重的打击,却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明朝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悲剧:对大陆无能为力,境外的土地却不够用。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史来说,这场战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明朝东南沿海与欧洲殖民者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让欧洲人意识到征服中国只是一种愚蠢的想法,与中国搞好关系,谋求经济利益才是正道。因此,明朝中后期西方科学技术的陆续传入,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峰,也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明人开始放眼世界。明代一批初入中国的传教士,惊叹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的渴求。徐光启等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改善中国的天文、历法乃至农业生产。虽然起步稍晚,但明朝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知识时代迈进。可惜随着清朝的入关,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被彻底堵死,随之而来的是百年屈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宋的科技文学巨著《天工开物》传入西方,对西方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力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提前到来。
6.明朝中后期,倭寇猖獗,名将戚继光等人投入到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经过几十年的奋战终于平定倭寇。
点评:其实抗战胜利没什么好炫耀的。几十万明军不能只是敌人,是骄傲还是耻辱?这一时期,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彻底腐朽。好在有戚继光等一些名将,通过私军和募兵制的方式,为明朝重新磨练了一批精英教师。在后来的张时代,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将领也成为明朝军事改革的先锋。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称戚继光为“孤独将军”,并不为过。在整体军制腐朽的情况下,这些忠臣仿佛是一群消防员,为国家燎原而战。后来在隆庆和万历初年,明朝借鉴甲午战争的经验,改进装备,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补救性改革,使明军在辽东和傅玄重新获得了一批精锐部队,明朝凭借这支军队赢得了朝鲜战争,也使明朝达到了发展里程上的又一个高峰。事实上,所谓的敌人,其成员很大一部分是中国沿海的海上商业集团。朱元璋本想以海禁拒敌,却让敌人越来越凶。作为农民,他自然不会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这种自然现象。日本侵略者被平定后,明朝解除海禁,进入对外开放的黄金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远达美洲。西方科技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被广泛引进。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政治腐败的催化剂。在政治制度日益腐败的情况下,明朝重演了宋朝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腐败的悲剧。明朝专制的封建制度与已经萌发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就是以权钱交易为润滑剂。高度发达的对外贸易和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全国财政收入的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的暴利催化了政治腐败和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废除张的改革政策和保守腐朽的封建制度把明朝引向了不归路。
7.明朝的抗日援朝战争持续了七年,既保证了国家的和平,又让日本三百年不敢在岛内扩张。
点评:时至今日,所谓的“抗日援朝战争”仍在被争论不休,因为明朝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惨重,甚至给了清朝崛起的机会。但在今天,这种说法是典型的玄学。满清的崛起是明朝本身的腐败造成的。虽然有抗日援朝战争导致军事实力严重削弱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明朝的军事腐朽和内政失当。不过比起抗日援朝,满族也应该称得上幸运。从日本内战中走出来的日本军队,实力正在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装备和作战能力都比后来的满清强得多。可惜,日军在中兴时期遇到了明军,满清在衰落时期遇到了明军。中兴时期,明军在朝鲜打出了国威,但在总兵力远不及日本的情况下,最终给了日本致命一击。清朝的一些历史学家评论这场战争,说它花了很多钱,而且是一场可怕的胜利。但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无论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还是军事指挥,明朝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胜利,日本的战败更是史无前例。上一次战斗,日军船只500多艘,逃脱的不到40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朝选择坐视朝鲜不救,即使日本势力变大,明朝进入衰亡期,中国的山河也很可能被日本人糟蹋。这是一场必须打的战争,也是一场赢得美的战争。满清后来的崛起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衰败速度,也是迟早的事。清史家对这场战争的诋毁,多是出于政治需要,但讽刺的是,这场战争400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了,清史家居然翻遍了史书,想从明朝的抗日援朝战争中找到破敌的良方。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明朝的朝鲜战争,前六年花费了800万两白银,而清朝仅甲午战争战败的赔款就是2.2万两。相比之下,明朝在这场战争中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