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上一些财政思想的理解
(1)
蜀汉时期,魏、吴、蜀一直在打仗。因此,诸葛亮财政思想的中心思想是集中财力物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这也可以认为是当时蜀国最大的政治。为适应这一要求,作为掌握蜀国政治经济大权的宰相,诸葛亮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财力,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一,增加货币总量,稳定市场价格,化解金融危机。
据史书记载,刘备入蜀建都成都后,新生的蜀汉政权一度陷入财政危机。国库空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刘备与刘璋之间的权钱之争持续了近一年,对经济造成重创,庞大的军费消耗了大量的国库资金。第二,刘备夺取益州后,纵容士兵掠夺库甫的全部财产,导致新生的韩曙政权财政困难。
为了扭转国库空虚,无法及时入不敷出的被动局面,诸葛亮采纳了刘巴的建议:“直铸百元,平天下,使官服官市”。根据梁章钜《三国志》(卷二十四)和全志的旁证,大面值货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百元;第二种是直150铢;第三种是五铢。这三种货币有两个不同于原币的特点:一是面值高,与传统的五铢钱相比,都是以一为百。这样,在同样数量的铸铜中,货币价值增加了一百倍。第二,钱的质量非常规范。旧谱曰:“蜀钱,刘建安十九年,径七分,重四铢。另一百五十铢,直径一寸,重八铢。“而且大小是一样的。这说明当时韩曙冶炼铸造专营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水平,而且管理严格。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诸葛亮当时铸造发行大面额货币,属于超经济发行,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容易导致物价飞涨。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韩曙地区大量增发货币导致物价上涨的记录,这说明韩曙政权在增发货币的同时采取了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平抑物价。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蜀汉农牧业和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在短时间内扭转了国家财政短缺的被动局面。
二是筹集资金和借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缓解财政困难。
由于蜀汉政权在三国中疆域最小,人口最少,再加上连年战乱,国家财力入不敷出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满足军需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对财力的需求,诸葛亮不仅大力发展生产和财力,而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国家所需的资源和粮食。比如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养了大量的金银、漆器、牛、战马供军队使用。诸葛亮入汉中后,也筹粮,曰:“祁山千户租五百石为军。”在筹集资金的同时,诸葛亮还向那些富商发行国家债券。明代何《一步谈子》记载:刘备“阻晁家货物南下,以为是军粮。诸葛孔明是担保人,券到宋代还存在。”。诸葛亮和刘备还在荆州的时候,多次向富民借钱筹钱。张破荆州时,发现刘备“借富民之款,以付军饷”,债券上有“武守雅,纸墨如新”的字样。当然,作为一代英才,诸葛亮应该非常清楚这种提前消耗国家财力的举动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可以认为是他在国家财力难以为继的艰难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从史料中还可以看出,在韩曙的都城宜州,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恢复发展后,并没有发行债券的记载。
三是加强监管,实施盐铁专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川菜出产盐和铁,盐和铸铁工业在当时三国都比较发达。蜀汉建国前,虽然政府禁止民间炒菜、铸盐铸铁,但在战乱的年代,禁令形同虚设。蜀汉建国后,诸葛亮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首先恢复了盐铁官营政策。公元214年,王连被任命为“管盐校尉”,张仪被任命为“管金校尉,管农战兵器”。掌管盐的船长是掌管盐房的最高官员。石在望改任盐司校尉后,“利人甚于盐铁,为国大用”。所以,当王连调任蜀郡太守,成为兴业将军后,依然“一如既往地领导盐家”。王连之后,诸葛亮任命岑树任此职。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诸葛亮很忙。战争期间,他非常关心蜀国的盐铁生产,亲自到和常宁考察盐铁生产。金章华《博物志》记载了诸葛亮视察林琼火井,改进工艺,提高盐的质量的故事:“一口林琼火井,长五尺,深二三尺,位于郡南。过去,人们用竹子和木头生火。丞相诸葛看了,便火转热,用锅盖井,煮盐取盐。”
所谓消防井,就是天然气井。从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原来井口大,火势不集中。诸葛亮视察后,命人把井口缩小,用盆盖起来,于是火一下子大了,煮出来的盐质量也提高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对烹饪盐业的关心,也显示了他的智慧。为了增加国家的财力,诸葛亮还在盐的生产和加工上实行了更加灵活的政策,允许人们挖盐井煮盐。但无论官办还是民营,盐井的产品都是由公司的盐队长统一调配,也就是实行食盐专卖制度,获得的食盐利润也归国家所有。
封建时代的手工业常被称为盐铁。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铁是人们从事生产的必要工具,也是战争武器的原料。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战争和人民生产的需要,诸葛亮还特别重视铁的生产。他曾经勘探过朱顶山的矿藏,并亲笔写下“朱顶银和汉都不够养活自己”。此外,成都铁西河、上海河西岸的射箭场,就建在灵州。
县城、崇宁铁钻山等地有当年诸葛亮冶铁的遗迹。由于盐铁专卖,加上宰相诸葛的亲自监管,当时韩曙的盐铁工业非常发达,既满足了军用物资和民用的需要,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
布衣出身的诸葛亮,一生非常节俭。因此,在他的理财思想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财力基础建设,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监督,同时严格管理财政支出。
一是强调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在诸葛亮?6?收藏1?6?1《人的第六尺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庶人最喜欢的人是勤劳谨慎的人。和养父母一起。使之富有,用之有礼,好年景不奢,坏年景不俭。称为积累,为了以后储存。这种治人之道,不仅仅适用于四季。”在这里,诸葛亮把“积少成多”,即力争每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普遍原则,作为防止“凶年不俭”的措施,并把它提高到“以国有家管人”的高度,即维护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显然,诸葛亮有着深刻的理财眼光。同时,诸葛亮还主张“劝人分事以富民”,“以利人会,以用天,以分地之利,以备流年,秋后余粮,以补不足,以利天下,以留路而不去,以留民而不去”。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有余粮,有积蓄。袁准说:“明治蜀,屯田,固仓,良备,积闲,朝廷不华而不实,道路不醉人。“这充分说明,诸葛亮治理蜀国期间,不仅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相当稳定。
二是开源和节流并重。
有两个衡量标准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发布禁止令,节约粮食。蜀汉建国初期,有一年粮食严重不足。为了保证军用和民用,诸葛亮宣布“惩罚酿酒人”,要求销毁酿酒工具,明确规定谁发现酿酒人就“与酿酒人同罚”。由于灾年禁酒政策严格,对节约粮食、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减少军队和政府的编制,节约财政支出。比如诸葛亮率军到汉中后,为了减少军费,实行“减兵省将”的政策和“八万兵十二班以下”的轮换制,尽量减少服役人员,节省军费。与此同时,他还派赵云带领部下在李光地开垦土地。在渭南,“分兵屯田”的做法,使军队“杂于渭滨居民之中”进行农耕,使“民不蔽民,军不私”。由于诸葛亮正确的分兵屯田政策,开垦了许多荒地,连年丰收,既保证了军队粮食自给,又减轻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是倡导节俭,杜绝浪费。
在开源节流的同时,诸葛亮还推崇节俭的生活,制定了一系列防止奢靡的政策措施。
浪费。他提出,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军队中的士兵,都应以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任何超出庶人生活需要的东西都是禁止奢侈的。他说:
老公是无用的工具,聚集无用的物品,金银壁玉,珍珠玉,稀世珍宝,这些都是远道而来的,哪个不是庶人用的;金乡编译组,灵璧,彝帛,这不是所适合的;雕一弓,雕一缕,词人之术,巧妙,难成。它阻碍了农业,也不是庶人装饰的。这不是庶人住的地方,因为门上画着动物,墙壁被切断,坟墓被填满,财富是高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