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发展
1,原点
屈子词源于汉人,俗是其自然倾向。随着敦煌石窟中大量“屈子词”的重新发现,词源于汉族民间文学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发生并形成于隋唐时期的曲子词,最初是用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来演唱的。“宴”与“宴”相连,宴乐是宴席间流行的娱乐音乐。表演者和歌手都是文化素质不高的低级乐师和艺妓。此外,燕乐的曲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边疆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到了唐代,大量西洋音乐流入,称为“胡部”,其中一部分音乐后来改为汉文名,如天宝十三年(754),太常音乐中的54首胡名曲改为汉文名。《结古录》收录了131首歌曲,其中十首中有67首是外文歌曲。用作词的声调后,很多可以根据声调名称判断为外国音乐。比如满月梵音本来就是印度音乐,苏沐哲本来就是龟兹音乐。“胡道连”、“胡玮炜”等声调,再理解“胡”字。有些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满、八排满等。有的曲子直接以边陲命名,说明其曲子来自边陲。《新唐书·五行》说:“天宝以后,大多以边地为名,如益州、甘州、凉州。”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乐府今传大曲,皆出自唐朝,五大名州为夷、梁、、史、魏。”伊州就是今天新疆的哈密地区,甘州就是今天甘肃的张掖,凉州就是今天甘肃的武威,西州就是今天甘肃的临洮,石州就是今天山西的离石,蔚州就是今天甘肃的陇西。这些是唐朝的西北边疆州。颜音乐的主体就是这些外来音乐。二是汉族的民间民谣。唐朝的很多歌本来就是民歌。任尔贝先生的《焦芳笔记》对汉族民歌进行了逐一考察。如《竹枝词》原是川湘民歌,刘唐玉溪《竹枝词序》说:“玉来建平(今四川巫山),李合歌《竹枝词》,吹短笛打鼓赴祭。歌手跃跃欲试,很多歌都是睿智的。听声,黄铃之羽,卒章如武声之振奋。”再比如《麦秀二不合》和《太平广记》。257卷引用《王文禄》说,朱亮五代时,“我在庙前奏《麦秀二不合》,赐我麦具,引数十个衣衫褴褛的穷孩子,挑着男人,抱着女人,挑着筐和笼子里的麦,还和唱着。”宋代汉族民歌的创作还是很旺盛的。《宋史·乐志》说,北宋汉人中发出新声的人很多,如孤雁、凌云等。燕乐曲调的两个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及其唱词的文学特征。歌词在歌唱、传播和发挥其娱乐功能的过程中,更加稳定了这种文学创作的特征。歌词具有先天的粗鄙性,这与正统的以雅正为基础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广大歌词作者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历史社会潜移默化赋予的审美观念,都在他们的歌词欣赏和创作中起着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努力摆脱俗与俗,回归雅正之路,成为词人迫切而不懈的追求。
2.发展
它出现在唐朝,最早流行于汉族。五代以后到宋代,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宋词主要描写情色。张炎说:“戏谑风流,陶写性情,词在诗中婉约。翻唱的声音来自莺儿的舌音,有点接近爱情。”(《词源学》第二卷)是对这一特点的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种表达浪漫爱情的特殊文体。“诗言志,词言志”,“词是一门多姿多彩的学科”都是对这一主流创作倾向的概括。宋词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情万种、男女情爱等与“情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方面。被后人誉为“豪言”创始人的苏轼,其大部分词仍属于“柯岩”的范畴。即使是情色以外的题材,也要被主流倾向所渗透,或多或少充满了情色的感觉。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属于孔子所排斥的“正味”一等音,与文章的雅量背道而驰。它只追求表面层面的生活享受,对于回味没有深层次的意义。所以宋词中的人一方面沉溺于淫荡的快感,一方面又掩饰自己,为自己辩护,为自己“扫尾”。后人“为尊者耻,已为圣人耻”,也说明了它的含义。人难免贪图享受,兴奋起来,以各种形式歌唱。事后觉得不优雅,很丢脸。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中。如果情色的表达能做到含蓄朦胧,看似刺激,会让接受者产生无限的隐喻思维。而且字、句、音都经过锻炼,使其具有古典优雅的风格。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一立场,作为宋词创作主要方向的“去俗复雅”从无到有,从零星努力到创作流派的形成,从创作实践到崭露头角。
3.山峰
苏轼应该说是文人抒情诗传统的终极创始人,也有人认为这也是历史发展衰落的开始。宋诗只是一味的抒发对山川的感情,或者是清心寡欲的歌唱。陈师道用“以诗为词”来评价苏词,其实质是苏词在道家思想上的创新。总的来说,词“雅”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词逐渐向诗靠拢,努力跨越“言志”与“抒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鲁伏芝说:“优雅是最好的,但它仍然是诗歌的支流。不雅,不够字。”在苏轼之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但到了苏轼却是一个快速的演变。首先,苏轼的词拓展了词的境界。苏轼的性情、胸襟、学识在诗词中尽人皆知,也融入到了词中。刘辰翁《辛家轩序》说:“言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文,似天地奇观。”外出打猎时,他自豪地说:“我能像满月一样弓着身子,望着西北,射小天狼星。”(《江城子·密州猎》)他望月思念弟弟苏辙,由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难成。”(“明月几时有?”)登上古迹时感叹:“一江不归,浪迹尽风流人物。”(《念奴娇》)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总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因无心入,无所可说。”其次,苏轼的词提高了词的质量。苏轼的“诗入词”,很好地把作词人的“情”和诗人的“志”结合起来了。文章的道德性和儿女私情类似于词,在词中处于一个正直的地位。即使写爱情,你的人品也极高。《何心郎》中“等尽花浪,独留君”的美,可与杜甫《美人》中“且,忘其薄丝袖,忘其寒她倚夕阳红”的风格相媲美。故胡寅《酒边词序》自诩苏词“洗去风雅幽香之态,脱去转危为安之度,使人登高远眺,声高唱绝,而傲气超尘。”字到东坡,其身始敬。第三,苏轼改革了词风。苏轼词中出现的往往是浩瀚的景色,诗人博大的胸怀在其中慢慢展露。宋词传统上有“婉约”和“豪放”之分,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所有这些“诗化”的创新,迅速改变了词的本质,于是况周颐肯定:“在西凤,词极盛,苏长恭倡雅,争一代。”(《惠风·花刺》卷二)刘熙载从另一个角度评价:“太白《忆秦娥》悲壮,但晚唐五代趋于唯美,直到东坡才得以还原古人。”(《艺概》卷四)东坡的回眸,正是词与诗的密切关系,凸显了“志之所至”,回归了唐诗的崇高典雅。在这一点上,词的雅化也有了本质的突破。
宋词是宋代汉族流行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有长短句,便于演唱。因为是乐和的歌词,所以又叫曲子、乐府、音乐乐章、长短句、诗词、琴曲等。始于汉代,成型于唐五代,兴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汉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汉文学元朗中一座芬芳绚丽的花园。她以多姿多彩、变化多端的神韵,与唐诗、元曲相抗衡,一直被说是与唐诗齐名,代表了一代文学的繁荣。后来有了一本同名的书,《宋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