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阳的历史
朝阳县:文光宝塔
1.为什么朝阳县在三地设立普宁县?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设立朝阳县,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部的吴恙、融水、黄坑三都日益繁荣,但离县城却有170多里。“远程控制局面很难,重要的是反复扰山扰匪。”
《飞龙的主人》:张廉
然而,“张廉起义”才是普宁县成立的真正导火索。嘉靖三十九年(1560),饶平县人张廉在广东饶平县与福建平和县交界处的白松关称帝,改名“历”、“飞龙主”、“飞龙”,与明朝对抗。面对张廉的起义,朝廷派出太守章昊等部队,联合赣闽两省官兵镇压张廉。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朝廷出兵镇压农民起义后,为加强统治,陈和两广知府张纲提出“三都分县统管,定名普宁”的建议,朝廷准许。《潮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吴恙、融水、潮阳县黄坑设立普宁县。
饶平县:龙飞庙
《明世宗实录》清晰完整地记录了澄海、普宁的原因、过程和批准时间。《实录》卷五一七记载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其中有:“两广御史丁伟、张纲、济公御史顾衍,为处理广东善后,做过三件事:潮州海阳之君为日奴进犯之门户,宜在潮州以南设县增藩,断京师。”在潮阳融水,宜设郡伐之,以控制海丰、惠来、昌乐(今五华)要害,四要伐之;.....蜀上允行,乃设澄海县于王弼,普宁县于融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2月20日)初一,明朝廷批准对潮阳县以西的吴恙、融水、黄坑进行分析,意为“大体安宁”,将普宁县定为首座,建城堡。
普宁第一法则:贵屿古城
2.朝阳贵屿曾是普宁县第一届政府所在地。
朝阳的贵屿,曾经是普宁县的所在地。《普宁县志》和《朝阳县贵屿镇志》均记载,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县首任县长赵越上任,县府设在朝阳县融水渡民居。根据建筑和称谓的鉴定,普宁第一郡的城垛应位于朝阳贵屿的南安和北林乡。判断的依据有五:一、南安学堂(杨家祠)西侧沿用至今的吴门楼旧名,吴门楼是当时的县衙;其次,城墙依然存在,两乡城墙封闭成统一的整体,城河环绕,符合古都城必须设城自卫的建制;第三,有六个门:东门叫闻天,西门叫乌镇,南门叫清平,北门叫李乐,还有水门和进贤门。进贤门是官员的出入口。如果不是县治,怎么会叫“进贤门”呢?第四,两乡被称为文祠、天后宫、关帝宫。第五,城外有刘同寺、西兴寺、南圣观、北极院,符合县城外“东寺西寺望南北院”的布局。
今天,普宁第一古城(即贵屿古郡治城墙)遗址依然存在。在南安、北林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被护城河环绕的老城墙。这座古城塔虽然历经数百个春秋的风雨,却完好无损。镇上至今还保留着文祠、关帝宫、双忠公所、大奎楼、贤达寺、梅州古城。
三、贵屿、洪阳均发现“屈寺碑”。
值得一提的是,普宁县首任知府赵岳离任后,民众为了感受他的功绩,在万历元年立了“思惟碑”,以示其德。碑文写道:“父母昭侯,忌讳,号怀泉,福建长汀人。嘉靖一九(1565)奉命了解普宁情况。浦城未建,为治潮宝岛。当难民,等他们。当官还在家里,爱民如子,忠厚倔强,利国利民。普通人,戴若叫杜。碧条留在地震现场。热爱当下,专心思考,堪比甘棠,千古美名。万历元年(1573),杨、苏俊德、杨希耕等。
“思碑”是这位官员卸任后,当地百姓为怀念他而作的题词。现在这块碑嵌在贵屿镇北林村龚蓓三山王庙的外墙上。它离地40厘米,高235厘米,宽90厘米。碑身折痕断裂,碑上“去思”二字为明代罕见的书法艺术。它的碑文堪称古文中的精品。碑文不仅有立碑对象简介,还写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县撤朝阳,赵来任普宁县令,但因县未建而在贵屿任职。然后进一步明确立碑的原因是知县居家环境淳朴,同情百姓疾苦,爱民如子,清正廉明,深得普宁和朝阳人民爱戴。
无独有偶,去年有人发表文章《普宁第一块牌位在贵屿,也在我们大洪阳,但已经是……”说:“今天接到洪阳一个朋友的举报,说洪阳镇南门附近有一块破牌位,因为石碑残缺不全,无从分辨是不是那位怀念普宁的官员。”希望这座“思想纪念碑”也是当地人民为讴歌那些“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退休官员而立的碑文。同时也希望听到有关部门已经收藏这块石碑的消息。也许普宁洪阳的这个“思行碑”和朝阳贵屿的“思行碑”有某种历史联系!
普宁洪阳:老城原址
第四,普宁后来被任命为知县,刘直言,要修建“洪阳城”
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府赵岳上任,县衙初设在融水渡贵屿村(今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但由于建县后“徭役乞讨”剧增,朝廷对新县治缺乏后续财政支持,县治市迟迟未能成行。据《普宁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三年(1575),方力奇上书,要求将县城迁至黄坑侯钰一带,并表示“愿让出两处为县址”,“断我居所,立雅玉”。知县刘崇出于财政考虑,放弃了对融水贵屿的临时县治,于(今洪阳)万历十年(1582),洪阳城城墙开始修筑,周长约2000米,高6米。有四个门,分别叫宁河门、福彩门、迎勋门和公基门,都有建筑。同年,屯溪环城成市。当年吴恙、融水隶属潮阳县,普宁县只有黄坑首府,分为上社、中社、下社,面积456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知县赵先谦迁都侯钰(今洪阳),洪阳自此成为普宁县的县治和文化中心,也因此“洪阳城”成为今天普宁的第二座老城。
洪阳古镇:全景
“弘阳城”东有东关帝庙、龙庆安,西有孔子学院、孔庙,东北有城隍庙、文昌阁等。,还有北门东边的友福惠安。当时,“城高20英尺5英寸,四周700英尺,有四扇门,每扇门都有自己的楼层。”四个城门中间,每个城门都有自己的瞭望塔,城门左右各有上下铺,是一个很棒的环城。至于洪阳城外的四路建筑布局,即韩文公庙、昆冈书院、玉堂庙、洪山寺,这四处遗址是普宁八大古景之三,即昆冈松韵、惠玲甘泉、洪思幽深,诗人诗人众多。
旧县衙前太平桥上的石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令曾友文拆成亨,将元成街改为中山路,修百里桥,建中山桥。如今,老城区只剩下城基、水关、南门口等遗迹。洪阳古城又名普宁古城,万历十四年(1586)至1949年363年为普宁的行政文化中心。这三百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很短暂,但它所涵盖的历史文化遗存却非常丰富,是普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普宁县笔记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朝廷批准析新址吴恙普宁县,融水,潮阳县西黄坑。
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府赵越上任,县衙暂驻贵屿民社。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敦鼎决定在(今洪阳)建县城,建普宁县衙、和普宁书院。
万历十年(1582)修建城墙,周长约2000米,高6米。有四个门,分别叫宁和门、福彩门、迎勋门和公基门,它们都有建筑。同年,屯溪环城成市。
万历十四年(1586),知县赵先谦迁居侯钰,也就是现在的洪阳,洪阳从此成为普宁县的县治和文化中心。
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领兵攻打普宁城,将城墙夷为平地,并拆除龚雪的官署和瓦片,运往揭阳城固守。
顺治十三年(1656),知县张汝邦监督民夫把城墙修得和以前一样旧。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镇连长刘金忠起兵反清,派刘斌占领普宁城。16年6月,刘金忠降清,普宁城回归清廷统治。
康熙四十年(1701),安定美(带红旗)任普宁县令。在任期间,广施仁政,深受人民爱戴。卸任后,民众将县衙周围的一间书房改建为“安公祠”,以石像纪念。
雍正五年(1727),任命兰定远为普宁县令。在任期间,他破解了多个谜团,留下了许多传奇。
乾隆七年(1742),知县萧启智主张在城东修建培风塔。
乾隆八年(1743),知县萧启智在城东建昆安书院,置后阁为汉文公庙。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广西巡抚林则徐赴普宁办事,二十二日死于普宁市文昌阁。
同治十年(1871),潮洲镇主兵方耀在城东夺取土地,建大宅“德安里”。
民国九年(1920),普宁县第一中学创办于龚雪普宁。
民国十四年(1925),共青团普宁县第一个支部在普宁龚雪(县第一中学)会风阁成立,方(方方)任支部书记。
民国三十三年(1944),15年2月,侵华日军占领普宁县,18年6月,日军撤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二十八日,普宁县第二次沦陷,十月二十八日,日军撤退。3月8日,普宁县第三次沦陷。5月7日,侵略军全部撤出普宁。
1949五月1,流沙解放了。1年7月,普宁县人民* * *成立,经* * *潮汕区委批准,定县位于流沙。从此,洪阳不再成为县治所在地。
裁判官(7)普宁(1)朝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