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从整体上看试卷,试卷覆盖面广,能紧密围绕知识点,重视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的设计具有发展性。问题来源于课本,试题难度合适。
二、答题分析
从试卷中反映以下问题:
1,选择题满分20分。错误多的是需要记忆的小题。这些题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最早的原始人——元谋人。
2.问题2:非选择题。这道题总分30分,还是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有些同学态度不端正,试卷上有大量空白,甚至没有试卷。有的同学只做选择题,或者还有很多题没做。
(2)有些同学甚至不会认真审题,答非所问。比如材料问题3问哪个思想家的观点,很多同学答到家了。再比如两个关于商鞅思想的问题,很多同学回答的是创新精神。
(3)不懂得看表题,得分数太少;
(4)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甚至没有记忆,比如分封制的作用。
(5)错别字多。如秦朝——打朝。
三。建议
1,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没看题目就放弃了。所以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简单的学习生物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历史。
2.注重答题技巧的教学和审题能力的培养。
在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有的放矢地回答。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教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让学生能够从容答题,减少错误。
3.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材应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考试中,基础知识是主要部分。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和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和重复训练,在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的前提下,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努力使其通过。
4.加强历史写作练习。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第二部分(1)基本情况
看今年的期中考试题,从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考查了学生,题型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内容特别少,知识点比较破。但是学生的考试并不是很理想,我做了如下分析:
(2)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个问题,选择题,大部分中学生失分很多。所以要提高通过率,就要提高中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11项大部分都是错的。台湾省在哪一个朝代被正式划入中国?这个问题大部分是三国,大陆开始和台湾省交往的时候。答案应该是在元朝设立巡检司之后。最错的是第一个小问题。唐太宗获取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度,但是因为是基于人教版,答案是要考试的,其实就是科举制度。
第二题考查填空题,平时是琐碎的知识点。第一个问题还没提,学生做不到。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度。也是人教版的内容。再一个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基本常识,但有少部分同学回答错误,说明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基本常识。
第四题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知识点。这个问题是重点,但还是有少数同学没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题是自由发挥题,同学们的回答都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挖。
(三)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会做出如下改进: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
2、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背诵,重点在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背。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式题。
总之,这次考试很差,下次考试我们会努力取得很大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第三部分I .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有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20分,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30分。这套卷子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突出能力。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和分布均匀全面,并设计了部分选择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套试卷充分考虑了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跑题和怪题。整篇论文难度适中。
二,对学生答案的分析
考试人数351,平均成绩62.46,优秀率10.06,通过率64.50,最高分91,最低分10。
学生问题解决中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主要知识记忆理解不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不会答题,不会审题,要求在题中选错,但学生只看一眼就选对了。
2.错别字多,一些常用地名、人名写错,知识体系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测试的不断加强,课外取用的史料也越来越多,阅读和理解史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这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4.对历史事实的关联、分析和总结能力还是欠缺的。比如很多学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知识迁移能力弱,不关注热点。部分学生对题目缺乏理解和把握,导致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的现象。分析问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对问题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回答无关问题,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主要靠死记硬背,忽视学习过程。
比如题目`历史与社会No.11 '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要求学生能从图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和图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基本回答出“战争与变法”等相关知识点。
第二个小测验侧重于孔子政治思想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道德与礼义”,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仁、克己、礼、以德育人、以礼治国”,说明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并不多,还有少部分同学回答“因材施教”,这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非政治理念,说明同学们不会审题。
第三题,学生基本能答出“商鞅变法”,但有同学把“阳”字写成“阳”,导致扣分。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强调错别字的问题。学生能大致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商鞅变法,但语言不规范,说明学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对历史知识没有理解和记忆。
思想品德课11题对知识点不清楚,记忆不够,导致学生没有分析评价原因,纯属东拉西扯。核心知识点的记忆有待加强。
12题关于思想品德的第三、四子题都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没有结合书本的知识点,也没有谈到“对集体负责”和“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思品第13期题目从一个新闻事件考察学生对诚信、责任、善良的理解。难度值估计在0.7左右。新材料,清晰的问题,清晰的提示。
学生平均分5分左右。
丢分原因分析:
1.问题明确要求从诚实和负责的角度出发,很多同学只写了一个方面。
2.谈谈看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很多学生回答这类问题不规范。
3.而企业家的做法属于那种考察内容,学生无法把这个知识点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很多人还是从责任的角度来回答,缺乏对题目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教学改进:
1.基本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比如善良,诚实,平等,责任。
2.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的格式、提示的解读等。)有待加强。
3.语言不规范,口语表达多。
第三,提出今后工作的方向:
1,强化基础,力求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加强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4.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材料分析题中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5.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答案划分整齐规范,杜绝乱卷现象。
6、反复复习,课内训练,课内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在课堂上多引入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概括、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践。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课中,会适当增加主观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题会适当增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期中考试后,我意识到了教学中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会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成绩,争取期末考试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