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实例说明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农田被吞噬、空气、水、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等日益恶化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思想反思的结果。近年来,环境思想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设计中环境元素的进一步发展,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关键词:建筑自然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TU2文件识别码:A号:1672-3791(2012)051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原因及趋势。

人类建筑活动作为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性劳动,无疑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目的,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现过的人类居住问题。然而,现代建筑的大发展给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文明和传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设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强调现代城市建筑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结合。设计中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结合大众需求,采用简单适用的技术,采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被动式设计策略;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使建筑环境健康舒适;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努力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强调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资源集约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建筑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同时,随着国家的开放,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不断兴起。他们只追求基础,单一建筑的宏伟,或单一形式的美观,或功能的实用,或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地域、自然、历史条件的融合,造成了今天中国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城市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钢筋混凝土丛林越来越成为留下持久遗产的“城市垃圾”。因此,现代设计师必须立足现状,因地制宜,肩负起征服和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和生态的双重使命。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与建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因此,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发展方向。

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并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物质和能量)或功能的总和(包括在人类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型的复杂问题,其多变性决定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我们作为自然产物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必须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同时,自然只有被纳入人们的生活轨道,才能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2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2.1?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建筑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要与自然隔绝,二是建筑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建筑非常重要和独特的特征。建筑最初的出现是因为人们需要遮风挡雨,抵御野兽的袭击,也就是建筑要与自然隔绝。建筑既要与自然隔绝,又要与自然融为一体。比如建筑朝南开窗,冬天阳光好,建筑离不开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对建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在建筑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亲近自然。早期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与自然隔绝。住在里面的人可以抵御野兽,躲避大风大雨,还可以保暖隔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建筑更直观,因为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从人类建筑的演变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起初,人类只生活在森林和草地里。当人们从树上走到地面,开始直立行走时,他们首先住在洞穴里,以避免野生动物和森林火灾,雷电等。他们在工作中逐渐学会了筑巢。此时的人类基本上是直接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当人类学会了自己挖洞穴,用植被搭建小屋,就开始与自然不同了。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仍然是直接取自自然,并没有改变自然的形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建筑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说是尊重和敬畏。

但是,在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物的物理形态,烧制各种陶瓦,浇铸青铜和铁器之后,特别是有能力使用简单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劳动,建造自己的宫殿和寺庙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人类看似有资本和能力俯视自然,实际上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虽然人类社会有很多挑战和压倒自然的幻想和梦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古建筑整体上还是比较贴近自然的。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大多数古建筑都是在尽量不破坏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建造的,这不仅与古代人口少、居住面积小、建筑材料相对自然简单有关,还与古代人类对自然的亲近和尊重有关。在西方,人们的建筑多为石材,坚固高大,风格浑厚阳刚。但是,即使在西方古城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时代,人类的建筑也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破坏自然和环境的程度。在中国古代,东方社会的建筑多产生风格柔和美观的木质建筑,似乎更能体现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然,大规模修建宫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砍伐森林和树木。就像杜牧说的“蜀山正气,阿芳在外”。但中国的古建筑,无论是民居还是宫殿,还是宗教寺庙、道观,大部分还是可以建造得符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尤其是宗教寺庙建筑,虽然大多是在名山大川的环境中建造,但都可以与山水融为一体。它们隐藏在绿树森林与溪流山石之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人与自然的对话相当亲切美好,充满诗情画意。

作为中国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即我们要按照自然启发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有机的,因此被命名为“有机建筑”的代表是美国建筑师赖特。他认为,建筑是人类要素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延伸,是由于人类满足人类活动或空间需求的非凡动力作用而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群中解放出来的。他主张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要根据自身独特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由内而外贯穿建筑的每一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都相互联系,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还主张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就像花朵从枝头自然生长一样;试图将室内空间向外延伸,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屋顶、墙面、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理念,为建筑开辟了新的境界。风水学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认为人居环境管理最根本的是顺应天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中国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北方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实现各种功能的完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