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纲要起什么作用?
从宏观上看,孙中山发表《建国大纲》有着复杂的背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提出“大历史观”,强调从长时期观察历史,关注其结构变化和长期发展趋势。我们不妨试着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辛亥革命,退位,创建,袁为国。之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相继失败。革命阵营内部也存在尖锐矛盾。比如主张广东联合省自治的陈炯明和孙中山矛盾激化,最终炮轰总统府。一个问题暴露出来:推翻满清统治后,下一步该怎么办?面对革命理想长期无法实现的痛苦现实,孙中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辛亥革命到了今天,胜利者,只是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就国家利益而言,它未能使中国处于国际平等地位。在国家利益方面,政治经济导致毫无进展,但分崩离析的灾难却越来越深。”(3)中国人民并没有像马克思在评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时指出的那样,在失去“旧世界”的同时,“获得一个新世界”。(4)民国以来,“国不昌盛,民不聊生。”(5)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混乱表明,孙文及之前的革命派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符合国情的,迫切需要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计划和纲领,以领导革命胜利,建设中华民国的繁荣,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孙中山“制定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二十五条,作为未来革命的范本。”(6)
从微观的角度,我们用历史感来看待当时的历史现状和机遇。我认为,从1923到1924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1923 65438+10月16、陈炯明被驱逐出广州,退守东江。21年2月,孙中山得以返回广州,设置大元帅府。65438年2月29日,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下,共产国际派鲍罗廷到广州担任孙中山的顾问,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 65438+10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发表,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黄埔军校成立,革命事业进入新时代。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派正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客观上要求在前一个纲领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纲领。
《建国大纲》的出版,也是孙中山本人思想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孙中山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建国大纲》继承了孙中山早期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新的内容,是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孙中山革命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