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能帮我整理一些史料。

公元前1,223年。秦朝灭楚后,建立会稽郡,设在苏州。会稽县辖缪县、尤泉县、海盐县。苗县包括嘉定、上海两县,青浦、松江两县及部分市区。在今天的嘉定县还有一个以苗命名的苗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从咸阳经湖北、湖南到江苏、上海的宽驰道。据史料记载,赤道宽50步,每3尺栽一棵树。驰道经过今松江西北,“过青浦古塘桥,西接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领丞相李斯、幼子胡亥等一批武将巡游南方。他们曾经经过松江西部、青浦南部的衡山、小昆山、三岔一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来人往,人们划着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朝,苗县叫娄县。海晏郡,位于今天的金山县,是汉代刘弼的诸侯国,海水在这里煮沸制盐。这种盐叫散盐,质量好,数量大,运到武都(苏州)经销。海盐县发展了,油泉县也发展了。由于当地的沉降现象,部分海盐变成了湖泊,拳头也掉进了山谷水中。汉平帝二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南迁。

到了金代,上海主要靠渔盐收益,经济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原海盐县分为青浦县和钱景县。唐代昆山南疆、嘉兴东疆、海盐北疆均设建华亭县,郡址设在松江县。天宝五年(746),青浦东北吴淞江南岸设立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期吴建造和停泊战船的地方。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港。海运船只不仅可以到达沿海和内河城镇,还可以直达日本和朝鲜。

可见,隋朝的上海滩应该是沿袭了南梁的地域划分方法,主要由青浦县和钱景县组成。

2.第一次:隋开帝十八年(公元598年),第二次:大业七年(公元611),第三次: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第四次:大业十年(公元614年)。

3.隋朝朝鲜北至辽水,东西为海,南至百济(国名),东西两千里,南北一千多里。

4、5、次年(明太祖十八年),袁率万余人骑寇辽西,颍州总经理魏急走。曾祖父听了大怒,命汉王为元帅。他总是水陆乞求他,并命令给他封爵。运输未续,六军缺粮,师出重庆关,疾病反复,王师抑郁。而第二次辽水,袁也害怕了,又派使者去道歉。上表说“辽东粪臣袁”等等。于是停止了战斗,像以前一样留在那里,袁也在18岁时送了贡品。炀帝继位时,天下昌盛,高昌王、突厥可汗有功,遂征元入朝。袁对礼的敬畏是相当欠缺的。大业七年,帝将讨袁之罪,驱兵过辽,营于辽东城下,留军于城下。韩领兵拒之,战事不利,各婴儿城坚守。皇帝命令各军攻打它,他还告诉将军们:“如果朝鲜投降,就应该安慰它,不应该允许任何士兵。”城将陷落,贼将投降,将军不敢下命令上飞机,先令必打。与报案相比,小偷也准备自卫,拒绝与他打斗。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皇帝是不会理解的。结果军队没能继续输下去,各军屡战屡败,于是转战师。是的,这是可以的,但只有在辽西,小偷被迫拔出他们的武器和逻辑,他们被送回辽东县和丁童镇。九年,皇帝恢复亲征,于是军队低价从事。诸将分兵攻城,贼将惊矣。将杨玄感作乱,反书,皇帝害怕,六军并还今。兵部侍郎胡思政死在韩国,韩国知道事实,热衷于追击,但寺军大败。十年后,天下皆兵,贼将起,许多人流亡,在那里受阻,许多军队损失。到了辽水,韩国也被困住了,派出使节乞求投降,派出俘虏欢迎政府赎罪。帝许,餐于怀远镇,受其降。

仍然回到战俘大军中。到了京城,我亲自带着朝鲜使节起诉祠堂拘留。仍征袁入朝,袁未到。皇帝下令所有的军队都要严格着装,更有计划,会导致天下大乱,不可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