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建造的乐山大佛除了祈福还有什么作用吗?

“山是佛,佛是山”指的是唐代建造的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公元713年,距今已有1307年的历史。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部岷江东岸凌云寺旁,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汇处附近。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壁佛像。

大佛巍然屹立,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沉浮,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传说的神秘,让人有被膜拜的感觉。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乐山大佛厚重的历史和传说。

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创建于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由高僧海通所创。当时,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在凌云山脚交汇。水流很急。夏季汛期,河水更加凶猛,过往船只经常被凶猛的河水掀翻。海通和尚参禅。带着怜悯,他去了凌云山,发现了这一切。他决定建造一座佛像来控制水,帮助当地人避免灾难。海通和尚花了很大力气筹到一定的钱后,召集大家开始造佛像。

由于他的亲自监督和多年的努力,海通去世了,大佛建在它的肩膀上。海通和尚去世后,由于缺乏捐款,佛像的建造中断了两次。在三代工匠的参与下,建造历时90年,历经四帝。它直到公元803年唐德宗十九年才完工。

乐山大佛的建造有很好的基础。山川庄严而正确地坐着。垂高71m,佛头垂高14.7m,十字架10m,佛耳横长7m,佛鼻横长5.6m,佛眉横长5.6m,口菩萨横长3.3m,佛颈轴3m,佛肩横长。体积如此巨大,的确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

乐山大佛两侧临江的峭壁上,有两尊达摩护法天王石雕,高16米。悬崖两侧有数百个石龛和数千尊雕刻佛像,与中间的大佛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宏伟的佛教石雕艺术群。由此,作为后人,我们知道了古代拜佛的虔诚,不怕辛苦,不怕认真。

根据考古学家在佛寺摩崖右侧发现的名为“嘉州凌云寺弥勒佛石碑记载”的巨石阵石碑,唐代乐山大佛真正的官方名称是“嘉州凌云寺弥勒佛石像”。“乐山大佛”和“凌云大佛”是现代人根据位置和山的名称来命名的。

根据古代造像的礼制,古人在制作造像时,会在造像中偷偷设置“脏孔”,在孔中放置“五谷”和“五金件”。其中“五谷”祈求佛祖保佑人间,五谷丰登;“硬件”祈求菩萨保佑财运。所以在礼制的构建上,古代就有“佛中有佛,佛中有心,佛中有藏宝”的传说。乐山地区有乐山大佛,“乐山大佛藏宝”的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千年。

20世纪60年代初,乐山市政府开始对乐山大佛进行第一次修复。当考古学家在修复佛像的胸部时,他们意外地在陵墓中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封闭的房间。

20世纪60年代初,乐山市政府开始对乐山大佛进行第一次修复。考古学家在修复佛像的胸部时,意外地在佛像的心脏部位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封闭房间。按照古代礼仪,这个密室被称为“脏洞”。在拆除“藏污纳垢洞”的石印后,考古人员出土了废铁、碎铅皮、砖块、镀金手帕、金盆等古代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石印历史悠久。根据石面上的铭文,考古人员确定这是宋代天宁阁重建纪事遗迹。唐代,大佛建成后,为保护大佛免受日晒雨淋,又加建了一座木亭,称为“大佛亭”。所以乐山大佛建成后,在大佛外建了一座13层的大佛阁。

宋代天宁阁是长佛外有楠木的大宝塔受损后重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宁阁也遭到了破坏。描述重建天宁阁的石碑成了佛祖“脏洞”的封印石。可见乐山大佛的“脏洞”是前人摸过的。当时的科学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当地千百年来“乐山大佛宝藏”的传说。

结合地理位置,古人修建的乐山大佛不仅起到了祈福的文化功能,还起到了缓冲三江湍急水流的作用。大佛修建过程中,在三江汇合处开挖并填筑了大量的石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急流的方向,缓冲了急流的水流,使过往船只无法被水击中。

作者崇拜古人的智慧。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宏伟的乐山大佛工程能在科学生产力非常低的几千年前建成。你怎么想呢?请在评论区留下好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