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激励理论的发展
1.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M&A波形成于19年底,20世纪初。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市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产生规模经济。这一阶段的M&A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M&A”。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的M&A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实现双方企业运营的协同效应。然而,一些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合并将导致行业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某个行业只有少数企业占了大部分销售额,这些企业就会倾向于“串通”。这样一来,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就会包含垄断因素。因此,通过兼并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可能只会带来垄断利润。
2.纵向M&A和协同目标。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无线电技术使各种产品能够通过全国性的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使货物的运输更加方便,从而大大节约了产品的销售成本。此外,整个生产链中各种零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垂直并购的热潮。经济学家对这种合并进行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一体化。将行业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起来,可能会获得更有效的不同层级之间的管理协同,因为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系成本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许多公司还利用自身行业的排他性治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溢出到被并购企业,从而提高双方公司的治理水平,实现双方公司治理的协同。
3.混合并购理论与多元化动机。
M&A的第三次大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一波M&A的背景是西方财务规划与治理体系和治理理论发展形成的多元化经营动机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以风险化解为基础,认为管理者和其他员工为了维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及其在财税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元化。多样化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和兼并活动来实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合并实现多元化比内部发展更好。企业可能仅仅因为缺乏必要的资源或者潜力已经超过了行业的承受能力而缺乏内部发展的机会,所以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者潜力。财务协同也解释了这一时期的并购。财务协同主要来源于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现金流量大、投资机会少的企业,现金流量过剩。内部资本生产能力低、投资机会大的企业,需要进行追加融资。这两个企业的合并可能会获得更低的内部资本成本优势。尼尔森的实证研究表明,当被并购企业的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并购企业的比率较小时,支付给被并购企业作为并购收益近似值的溢价比例较高。这意味着行业内存在资本从被收购企业到被收购企业的再分配。另一种观点认为,被合并企业的债务能力大于合并前两个企业的债务能力之和,这为投资收益提供了节税。这种观点也经常被用来解释发生在1980年代的M&A活动。在此期间,基于治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许多从治理角度解释并购的理论。穆勒对混合并购建立了最全面的治理解释。该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利用低投资回报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这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4.金融创新与潜在价值低估理论。
第四次M&A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它随着新的融资工具的创新而蓬勃发展。这波并购扭转了上一波并购中跨行业并购的趋势,转而注重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原因是金融创新工具,特别是垃圾债券的使用,使得杠杆融资被广泛使用,企业可以很容易地筹集到大量现金用于并购。任何企业,只要经营业绩稍差,都有可能成为被收购的对象。同时,在这一阶段,分拆作为一种收购形式,占80年代M&A总量的45%。杠杆交易的滥用最终导致了反收购法、新联邦税收制度、破产法的实施和银行监管的加强。对这一阶段M&A活动的理论解释是托宾的Q值理论和詹森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托宾的Q值理论主要阐述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情况下,当企业证券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有可能发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股票市场上,很多机构投资者往往因为强调短期收益而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缺乏投资兴趣,导致这些企业被低估;同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通胀率,许多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远高于其历史账面价值,使得这些公司成为拥有免费资源的公司并购和投资的对象。这些都印证了托宾关于公司价值的论述,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企业并购的动因。这一时期用来解释杠杆收购的另一个理论是詹森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实现效率和股价的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必须支付给股东,但公司治理往往没有积极性将这些剩余现金流支付给股东。这时,只有通过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来减少公司治理所控制的资源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在为追加投资融资时,公司治理也将受到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因此,M&A成为解决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冲突的有效工具。在此期间,美国也有不少企业利用并购进行合理避税。比如一些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分红支出的成长型企业,可以在进入成长期后收购出售,这样就可以用资本利得税代替一般所得税。另外,盈利的企业可以通过与累计亏损的企业合并,达到少缴甚至不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5.全球化和外部冲击理论。
全球化、信息技术、放松管制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快速调整,这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战略并购浪潮。这一波在2000-2001的高科技领域并购浪潮中达到高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竞争加剧,进而迫使世界各国放松监管政策,这为并购创造了有利的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跨国公司成为这一轮并购浪潮中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在东道国获得营业收入,是因为它们拥有各种所有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治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优势。跨国企业研究专家总结了跨国M&A:“纵向跨国企业内部化中间产品市场,横向跨国企业内部化无形资产市场。”MitchellandMulherin提出了M&A的外部影响理论,阐述了M&A的发生是由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放松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韦斯顿还提出了当今跨国M&A的七大驱动因素,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监管松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追赶、产业组织的变化、企业家的个人才能、股价上涨、利率降低和经济持续增长。
由于并购在实践中的高失败率,西方学者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并购的动机上。他们通过对荷兰等许多国家大量并购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灵等经济动机仍然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K.D.Brouthers等人认为,兼并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其中,经济激励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9个子项目,个人激励包括增加治理特权等4个子项目,战略激励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势力等4个子项目。这些研究促进了M&A动机理论的发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