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历史有多长?

合肥自秦朝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提供以下信息供参考

胖,古称泸州,城市布局以老城为中心,环城公园环绕,向东、北、西南延伸,城乡一体,园城交融。工业门类齐全,商贸繁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达。如今,合肥已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一类开放城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在建铁路交通枢纽、全省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合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居住在境内的“怀一人”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优于淮左”。西汉时,合肥为郡。东汉光武帝改合肥郡为合肥侯国,由此,“合肥之地,靠外城。”东汉建安年间(约200年),合肥归扬州统治。此后1700多年,合肥一直是州府。

三国时期,合肥曾是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武威数次在此征战,使这片土地成为著名的古战场。曹操统帅焦奴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渚跃马飞上桥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古老的焦奴台、张辽的文冠中、三国合肥新城等古迹,成为今天合肥的风景名胜。

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故乡,济世救民,屡平冤屈,自古人才荟萃,如徐南洋,一代书法家,沈,一代围棋棋手张智仁,一代武术大师唐殿卿。清末,中国历史上一个现代化的军事集团——淮军在合肥诞生。65438+20世纪60-70年代,淮军在中国完成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转变,开启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在军政界,淮军一大批将领和幕僚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派——淮系。李鸿章从淮军起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执掌朝政20余年。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

合肥在历史上曾经是一座商业城市。合肥建县后,民间贸易进一步发展。合肥拥有独特的贺飞黄金水道,南可达巢湖,北可达长江,北经瓦埠湖可达淮河。此外,还有一块可以辐射到邻近地区的土地,交通便利,是南北方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再加上民间能工巧匠的聚集和手工业的发达,合肥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城市,成为全国16商场之一。

建国以来,合肥经济建设进入良性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9月,肥西县山南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山南镇小井庄积极推广黄花大队的做法,生产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了邓小平的充分肯定。继肥西县黄花大队、小井庄之后,城郊城东乡龙岗村通过改革发展,已建成中国名村、全国文明村镇创建示范点、安徽省第一村。该村和肥西小井庄均被央视拍摄成大型纪录片《大地之光》。

“九五”期间,合肥实施了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工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全面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本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将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百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丰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将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荣事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打造为安徽轻工大省龙头企业。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优化。同时,加强外部引进和内部联系,发展高新技术和名优产品,按照“大面积、小规模”的原则,加大引进外资和出口力度,开创生产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局面。

按照“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思路,合肥落实“收缩布局、控制征地、合理填富、分段改造”的近期建设方针和“大、快、美、强”的要求,先后建成金寨路、长江路、梅岭大道。建成了寿春路、蒙城路等一批高标准的新干道,建成了国家一级的四层立交五里墩立交桥。一环路已经开通,二环路已经建成。市区多条丁字路改造成井字形主干道,总长1,010公里,扩大了建成区1倍。在改扩建城市道路的同时,从合肥辐射出去的7条干线、46条支线合肥段也进行了改扩建,缩短了合肥与周边城市的出行距离,增强了合肥的对外辐射力和吸引力。随着合九铁路的建成通车,合肥新站、合肥西站的建成通车,以及合肥铁路枢纽建设工程的推进,合肥铁路的运输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经过改扩建,合肥骆岗机场已开通至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运营航班,每周开通香港定期航班,年旅客吞吐量654.38+0.5万人次。合肥南淝河航道改造的完成,进一步发展了合肥的水运事业。合肥交通海陆空全方位建设发展齐头并进,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如今,合肥交通已发展成为全国45个主要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在建铁路交通枢纽和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不断加大住宅开发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西苑新村、琥珀山庄、南苑新村等环境优雅、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琥珀山庄、南苑、西苑新村住宅小区分别荣获建设部综合金奖、工程质量鲁班奖、意大利“利古里亚”国际特别荣誉奖。2001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3平方米。

合肥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继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迁至合肥后,中科院合肥分院在西郊东濮岛上成立。上世纪80年代,电子工业部16、38、43所科研机构陆续搬迁至合肥。全市有16所高校,在校生84200余人。省市县专业图书馆发展到6个,藏书271.5万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58个(其中专科和综合医院232个),床位12521张。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使合肥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