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手机依赖
儿童为手机“讨回公道”傅军/摄
粘在手机上的孩子们
“上周末,我去农村调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小明一边看手机一边吃饭。我跟奶奶说不能让孩子边看手机边吃东西,这样容易导致手机依赖症,但是奶奶说不给他手机玩就不能坐下来吃饭。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孩子早上起床,妈妈把手机扔给孩子,然后睡个长觉。中午家里孩子吵,爸爸拿出手机给他玩,让他安心吃饭;晚上孩子想出去玩,家长就给他们手机,然后做自己的事。”
以上是泗县一中心理咨询师邱向记者描述的场景,与很多家长的说法十分相似。邱还列举了一组数据:一项针对1000名0至5岁儿童家长的调查显示,儿童的智能手机使用率为80.4%。3岁开始玩手机的占32.5%,给孩子看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让孩子老实一会儿”,占52.9%。
小明的例子只是一个普通的手机依赖现象。萧县龙城东环路小学教师孙迎军告诉记者,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需要特殊治疗:“从2015开始,我每年寒暑假都在康宁精神病医院做义工。这是一家封闭的医院,里面关着几个沉迷手机的少年。据心理与物质依赖科的医生介绍,与药物、酒精等物质依赖相比,手机依赖是精神层面的,治疗难度更大。”
同时,孙迎军还举了一个和手机依赖症有关的悲剧:六年前,孙迎军所在的小区有一个八年级的女孩,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骄纵严厉,不使用手机。有一天放学,妈妈发现女儿在房间里玩手机,大发雷霆。她女儿解释说她拿的是同学的手机。我妈忍不住说,打了一个耳光后,抓起手机扔出窗外。女儿声嘶力竭,从七楼窗户跳了下去。
对手机的依赖不仅会导致家庭矛盾,还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阜阳市颍东区东升路小学的老师和孙说,手机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开阔学生的视野。衍生出各种学习软件,实现了优质学习资源的享受,让学习事半功倍,但这仅限于极少数非常自律的学生。大部分同学过于依赖手机,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用搜索软件搜索答案。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也是摧毁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罪魁祸首。
针对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现象,萧县教体中心的何若仪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社会依赖。每个学生的微信通讯录有100个左右的好友,各种QQ群有1000个左右的好友。如此强烈的“私人关系”实在令人咋舌。据六年级学生小轩介绍,他通过手机“摇”到了近100个好友,因为他对这种交友方式很感兴趣,可以和网友坦诚交谈,这对性格内向的他来说是个“社交神器”,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内向交不到朋友了。渐渐地,他对网络难以割舍,甚至一天不跟网友聊天,都会感到害怕。
第二类是基于游戏的依赖。手机里有各种各样的网游,很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一提到网游,他们的眼睛就会一亮。长期“战斗”中积累的“功勋”和经验,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三类是娱乐依赖。这些孩子手机上的好友和游戏往往不多,基本都是影视剧、音乐、照片。大多爱幻想,缺乏安全感,自恋。六年级学生肖敏每天看电视剧到深夜。她是个留守儿童,家里只有她爷爷一个人,没人陪。她说,只有沉浸在电视剧里,才能暂时忘记对父母的思念。
如何判断孩子手机成瘾?和合师范小学的、邵老师分享了几种方法:一、观察自己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即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果孩子在作息或气质上有突然的变化,比如孩子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气质变化大,说话不耐烦,或者把自己裹起来,在很沉默的状态下回应。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状态。二是看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即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如何,要重点观察。孩子玩手机尤其是游戏后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主要是指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同学与老师的关系。如果你发现孩子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他们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不耐烦,甚至在家里围绕游戏过程和家人产生了很多的矛盾,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游戏已经成为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矛盾的载体,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注意了。第三是有没有不良习惯,比如熬夜,花钱。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玩手机开始熬夜,或者因为玩游戏养成了偷钱买装备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状态。
手机依赖是一种“空心病”
为什么孩子刷手机会上瘾?
第一,手机本身的吸引力。邱认为,孩子喜欢游戏,他们喜欢的是里面的画面和场景,他们更喜欢的是能得到瞬间的满足。当他们在某个时间达到某个标准,就会得到奖励。这种奖励给孩子一种沉浸感。手机给孩子提供了他们想要的陪伴。“手机的设计符合我们大脑的发展规律,符合我们发展的需要。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设计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符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刘燕说。
第二,心理压力。“孩子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而手机又能给孩子带来减压,容易导致孩子长时间沉迷手机,孩子缺乏自制力,久而久之就会对手机产生依赖。”邱说,“生活中,孩子缺乏与他人的有效沟通,渴望与他人交流,但又不知道如何交流,只能用手机为自己交流。”
萧县辛庄镇郭庄小学教师谢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手机成瘾的概率远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呢?谢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回到家受到父母的鼓励。学困生怎么办?在学校,我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在家里被父母指责和殴打,现实中毫无成就感。但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得到积极的鼓励和赞赏。没有成就感是学生转向手机逃避现实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庭氛围和同龄人的影响。父母不自觉的拿出手机玩,孩子也会看到,不自觉的拿出手机玩。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习惯了手机的陪伴。学生在玩一个游戏,所以大家会有相同的话题,而不玩游戏的学生会被这个群体边缘化。连打游戏都成了社交必需品。除了游戏,看动漫追星还能找到话题,加入各种群,成为群成员,融入群体。邱对描述的上述情景,相信很多家长都很熟悉。面对孩子玩手机,如果家长穷追不舍,恐怕效果会适得其反。
和邵说,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家长没有科学的陪伴孩子;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表现出来的就是责骂、制止、禁止孩子玩手机,传递一些负面信息和声音,无法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祁门县徐灵学校教师孙启刚建议,家长不要武断地认为拿着手机就是玩游戏,玩游戏就是沉迷游戏,就是“玩物丧志”他认为,家庭矛盾是孩子沉迷游戏的重要原因。没有冲突,就没有瘾。孩子更注重精神和情感的丰富、人格的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家长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做好沟通和引导工作。
手机也能变成“手戟”
“孩子每一次‘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因为缺乏爱而痛苦的呐喊。那就是努力弥补内心的黑洞,想办法自救。”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校长何说,“心理学家雪梨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父母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效地缓解孩子的情绪。”
对此,何洪山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六年级男生肖勇,上课积极,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但是最近经常请假,无精打采,作业质量差。联系家长后,老师得知肖勇偷了家里的钱买手机,产生了依赖性。肖勇从小学开始就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长期在外地,很少管孩子的事,也不给他生活费。妈妈一个人辛苦工作,还要照顾老人。孩子一个人在家很难监管。如果手机被强制收走,肖勇会对母亲发脾气,并威胁不去上学。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家访、交流等方式反复做家长工作,与这个特殊家庭的每一个人真诚沟通。最后父亲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回到了合肥,父母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肖勇玩手机进步了,成绩也上升了。
除了高质量的陪伴,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心理学老师关东建议,家长要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感受世界的丰富,多一些玩手机之外的好玩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东特别强调,不要把电子产品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比如吃完饭玩,做完作业。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玩手机是一种难得的奖励,越努力越渴望。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一次能玩多久。这是应该建立的使用规则。
作为家庭的“盟友”,学校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泗县刘圩镇中心学校教师白福勇举了一个例子:
这个学校有三个网瘾特别严重的学生拒绝上学。爷爷奶奶“开车”送他们去学校,但是上课的时候人们却沉迷于网络。班上成立了“绿色帆船组”。课后让几个同学主动和他们交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做作业,互相监督。
每天早上大课间休息的时候,白福勇都会把三个同学召集到心理咨询室,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建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在沙盘上比赛,制造场面;排练一个三人合唱,准备将来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举行象棋比赛;开展集中游戏活动。
根据三位同学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定制了奖励条件。只要戒掉网瘾,成绩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三年级学生刘某某可以恢复副班长职务,热爱足球的四年级学生王某某可以加入学校足球队,父母答应带他去北京看天安门广场,去游览长城。
渐渐地,三个人的心思转向了集体活动,转向了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后续辅导,初三学生刘某某彻底戒掉网瘾,重回优秀行列。虽然四年级的两个同学经历了一些反复,但两个月后,他们也顺利实现了目标。学校和家长如期兑现了承诺。
手机是“洪水猛兽”吗?在关东的心理学课上,学生们为手机主持正义:手机是我的朋友,有了它我不孤独;手机让我放松自由,解放思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的生活很丰富,不会那么无聊。我可以是手游里的王者,被大家崇拜;手机让我远离父母的唠叨...
“从前,当父母和老师没能教育好孩子的时候,很多‘罪魁祸首’被提及。武侠小说耽误了一代人,是琼瑶的小说造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录像厅、游戏厅、网吧、手机都成了孩子的替罪羊。”在关东看来,手机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泗县大庄镇辛集小学教师刘瑞雪认为,不是让孩子与手机隔绝,而是引导孩子把“手机”变成“手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互联网已经到来,不要把它拒之门外,合理利用它,让手机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