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影响
对于孙中山历史贡献的分析,主要认为孙中山真正倡导了近代共和革命,成功组织了各种成分复杂的反清势力,注入了近代西方政治理论和宪政思想的元素。孙中山虽然也重视掌握领袖的权力,但他更理想化,为了制度建设的需要,可以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然主张以武力推翻君主专制,以武力平定军阀割据,但他的方法是温和的,平反措施是宽容的,没有采取彻底铲除的做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强调组织纪律性、严惩反对者的做法不同。
孙中山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人物。他全面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公投)、三权分立、社会主义等。此外,中国传统的制度机构——监督权和审查权,他个人认为是必要的,形成了五权宪法理论。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进了西化的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探索。但孙中山在其中采取了妥协的立场,但坚持共和民主的宪政制度,仍有其价值。[9]
孙中山是倡导革命思想、组织和领导革命团体的领袖。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然而,在孙中山的政治生涯中,他却因为自己的固执而与战友反目成仇。比如同盟会时代的章太炎和中国革命党的黄兴,都曾是孙的臂膀,后来反目成仇。
如果单纯从孤立的角度来看这一历史事件,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确实是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覆灭、共和制度倒退的最初原因。一些史学理论、史学理论衍生出“孙中山大错”的评价,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从客观现实出发,如果把这一事件放在清末民初的历史社会环境中,自然会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退位袁不是一个错误或局限,恰恰相反,这是促成清帝退位、推翻封建专制的伟大历史功绩,推动了民主共和旗帜飘扬、革命思潮深入人心。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刘觉民等人在日本东京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成立了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党联盟。孙中山当选为总理,其“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作为同盟的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出版中,孙中山首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原则。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负面评价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完美。比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特点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陈炯明等新旧军阀的认识不足,对革命党内严重矛盾和分歧的认识不足,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滞后,都是他个人思想和行动的局限。但与旧中国当时的历史范围和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他个人的局限都是局部的、无足轻重的错误,并不妨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体方向和历史轨迹,也不损害他创立革命理论、领导革命运动、开创历史新篇章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