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艺术史
从艺术思想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形成中国艺术美学史;我们可以考察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形成中国艺术的社会史;
可以考虑自然科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形成中国的艺术技术史。我们也可以参考文化学的理论,形成对中国艺术史的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为深远,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主题,对中国艺术史中文化学的理论和研究课题进行探讨。一,中国艺术史的文化研究视角
(一)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说到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文化的含义说起。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的学者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在西方,根据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hohn的统计,文化的定义多达164种。中国学者对文化也有很多定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文化由显性和隐性行为模式组成;
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来实现和传递的;文化代表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物品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
即历史上获得和选择的思想,尤其是它们带来的价值;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的指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438+02。).这个定义指出,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的行为模式、符号和传统观念。
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更加具体、生动、易懂。如陈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为了维持人类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而创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有形和无形的成果”(陈。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02。).张岱年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和民俗。中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心理、民俗属于最底层;哲学和宗教属于最高层次;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属于中等水平”(张岱年。文化风格浅析[a]。张岱年。文化与哲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81-82)。总结中国学者的观念,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它既有物质表象,又有精神内涵:大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四个方面;文化自然包括文学和艺术。
艺术的意义也是一个难以准确解释的问题。西方学术界认为:“艺术一词是指与‘自然创造’相对的‘人工技能’,一般包括各种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文学、戏剧、音乐,甚至包括服装、栽培、拳术、医术等技能”(中国大百科全书,艺术卷(总论)[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544。查阅中国古籍记载,没有“艺”字的记载,只有相关技艺的描述,如“雕之道”、“六艺”等。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艺术,并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是着眼于艺术活动的结果,认为艺术是艺术作品;二是他们注重艺术活动的过程,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活动、创作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第三,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或文化价值领域。
通过分析上述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包含艺术,这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双重属性,即具体文化、抽象文化和本质文化。
(二)中国艺术史的文化研究思路
因为文化的内容很广,包罗万象,研究它的奇妙程度可想而知。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学科叫文化学,以人类创造的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化学”的名称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学者列维·皮根在1838年首先提出了这门新学科的名称。它来源于人类学,经历了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的演变。20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引入文化学,并与西方学术界同步开展研究工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学研究在中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借鉴文化学的文化形态、流派、特点和体系来研究中国美术史。
1.根据文化形式对比艺术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活动是相当丰富和复杂的,因此人类创造的文化表现出多样性。目前文化界关于文化形态的理论很多。其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两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点;有四点,即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甚至还有六个子系统,即文化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将艺术与上述学术概念相比较,还可以有物质艺术、制度艺术、行为艺术和精神艺术,我们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可以研究文化学概念的艺术形式。其中,物质艺术,如园林艺术、石窟艺术;制度艺术,如古代礼乐制度下的雅乐;行为艺术,如丧葬艺术、婚礼艺术;精神艺术,如文人艺术、宫廷艺术等。这四种艺术形式中的后三种,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无形艺术”。我们可以讨论文化学概念的新艺术形式。
2.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艺术。
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爱因斯坦在观察物理现象时发现,在万物都在运动的世界里,任何可靠的推断和预测都必须以观察者的相对位置为基础。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看似矛盾的论断成为20世纪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西方文化学的研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研究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学派、新进化学派等。(王玉德。文化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7。).这些学校在文化研究上各有特色,但也有争议。
文化研究中的进化学派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它以文化进化为研究理念,认为文化进化的过程是连续的、累积的、传播的、渐进的。19世纪下半叶的早期进化论学派,注重研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现象和民族认同。莱斯利·阿尔文·怀特(Leslie Alvin White)是20世纪新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他非常重视科技对文化的促进作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Julian Steward)提出了“多线进化”的概念。他注重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文化变异”和“文化生态”的概念(同上)。文化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启发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艺术科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开展艺术形式的变异、艺术生态的保护等研究课题。
传播学派也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学派。其影响涉及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等国。德国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是其代表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生存空间”的概念,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影响很大。他在作品中注重对文化源头的考察,认为民族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现象。Frobenius随后将世界上具有相似特征的文化按其地理分布称之为“文化圈”,并对每个文化圈进行了实地考察(同上)。文化传播学派的研究理念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开展艺术的文化地理研究,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特色。
文化学其他流派的研究成果也会对中国的艺术研究有或多或少的启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根据文化特征审视艺术
如果从文化特性的角度来看艺术,还是会得到很多启发。根据文化化学理论,文化体现了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普遍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时代性、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陈·。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5438+02。
文化的自然性体现在人类文化创造以自然为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会制约文化创造。作为文化主体,人也有自然属性。文化的超自然性体现在它不仅是改造外在自然的过程,也是改造自身的过程。文化传承的方式取决于后天的行为。相对于今天的艺术史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对艺术创作制约的研究,人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身改造的研究,艺术品种传承的研究都有待发展。文化研究中体现的辩证思维,如主体与客体、个性与个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文化特性的研究中,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地域性)是学术界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具有为社会组织服务的特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本身所反映的民族和地域差异。目前,中国艺术门类史更注重对艺术普遍性的研究,如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技法、艺术美学等。而对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研究相对薄弱。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加强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区艺术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把握中国艺术的整体特点。
4.根据文化体系观察艺术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文化的所有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文化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荣景象。
当前文化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热点是社会群体与多元文化主义、文化传承的社会化、社会形态与文化模式、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当今学术界对文化与经济的研究,试图从多维视角来探讨人类文化社会中存在的经济生活,如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等。文化与科技研究认为,文化与科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学科。世界上很多事物既有社会文化内容,又有自然科学内容,从而形成了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等研究课题。与文化民俗学研究相关的课题包括文化的传承机制、文化的口头传承、文化的本土研究。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中开展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语言与思维、文化中的方言、语言与文化交际。由于文化的主体是创造和传承文化的人,对文化与生活的研究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文化与生活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生活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中国现代新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
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密切相关。如果按照文化系统研究的理念进行艺术研究,可以在当前学术界开辟更多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和课题,一个广阔的学术原野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中国艺术史的文化研究主题。
在上述中国美术史文化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探讨了可以开展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课题。
(一)文化学概念下的艺术史料研究
史料研究属于美术史的微观研究,是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必须下大力气详细掌握。艺术史料按类型可分为纪实史料、考古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历史文献是指保存至今的历代经典艺术作品,如二十四史中的《乐志》,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清代凌廷堪的《燕乐考苑》。考古史料是指考古出土的历史艺术文物,如陶器、青铜器、乐器等。图像史料是指在各种媒介上雕刻、绘画的艺术场景、艺术器物、艺术表演和肖像,如岩画、壁画、纸画等。口述史料是艺术实地考察中记录的当事人、证人、道听途说提供的材料。在传统的艺术史范畴中,由于强调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研究,前三类关于艺术本体的史料被充分挖掘。
按照文化化学的概念研究艺术史料的学术价值在于发展非艺术史料。如前所述,艺术的发展与文化的各个部分相关,文化可以具体说明艺术产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动力和条件,如社会法规、民俗、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过去不被认为是艺术史料,现在都被认为是艺术史料。
其次,文化学理念下的艺术史料研究可以促进口述史料的发展。与中国相比,由于艺术经典(尤其是古代艺术)史料的匮乏,国外艺术史学家对口述史料的研究重视得更早。特别是19年底以来,欧洲学者相继对亚非拉土著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行了考察,并在考察和访谈中提出了口述史料的研究要领(于。音乐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66-268。).随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非物质艺术遗产保护的研究中,口述史料作为第四类艺术史料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如《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书的附录中就有关于太原莲花落、临头秧歌、湘源鼓书、绛州鼓乐、河曲民歌(张建刚、王良等)的详细口述史料。).此外,在现代美术史研究中,口述史料仍然是学术界重视的史料来源。张振涛的《杨与四位知识分子》一文,通过大量被调查者的口述史料,追溯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史大师杨先生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杨与四位知识分子[J].音乐研究,2015,(06): 5。李世涛的文章《口述史视野下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关于“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课题的专题报告和资料分析》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美学论争的当事人和参与者进行访谈,进而为中国当代美学史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李世涛。口述史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J].一百个艺术家,20650。
(二)文化学概念下的艺术体裁研究
纵观艺术史研究的传统类别,按照艺术创作和表现的物化形式,可以分为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戏曲艺术、影视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等等。每一种艺术都根据创作技术分为几个流派。比如绘画艺术可以分为中国画、版画、油画等流派,音乐艺术可以分为歌曲、戏曲、民族器乐、管弦乐等流派。这种艺术流派分类概念的好处在于,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艺术的物质属性。
如果以文化形式论来比较艺术,艺术大致可以分为物质艺术、制度艺术、行为艺术和精神艺术,每种艺术形式又可以分为若干艺术流派。关于物质艺术的流派,当前艺术门类史上各艺术门类划分的艺术流派,一般都属于这一类,而且大多是看得见、听得见的。
古书中有很多关于制度艺术的记载,比如礼乐制度、乐书制度规则下的音乐活动。唐·督邮《通典》卷147《齐乐》记载了历代宫廷雅乐的相关记载。例如,梁武帝说:“祖先儒家用祠堂建立宫殿。据《周官》:‘奏黄忠,唱鲁大,舞云门拜神仙;奏李泰,鸣钟,舞仙池,祭祀大地;打洋人,唱吕霄,舞大,先娱乐;弹而不射,鸣而鸣铃,舞而大武,以赏先人…………”([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现代学者对制度艺术的研究成果有康瑞君的《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康瑞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m]..
行为艺术的流派很多,比如丧葬艺术、婚礼艺术、礼仪艺术等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李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汉画乐舞艺术(李。从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汉画乐舞艺术[J]。黄忠,2009,(04)。),作者根据文化化学的概念对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墓的乐舞图像进行了详细的民俗考察,认为汉代人把祭祀乐舞作为实现天人对话的一种方式,而墓中的画像,孙云、王九晒《场域视野下的鼓乐文化解读》(孙云、王九晒。场域视角下的鼓乐文化解读[J]。《中国音乐学》,2008,(02))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研究鼓音乐的社会功能。鼓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乐,它的长期传承依赖于礼乐行为的社会习俗。本文所谓的场,是指地理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关系的多维组合,不同的场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文化模式。精神艺术的体裁非常丰富,有图腾崇拜艺术、文人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等。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可引为彭的《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考察》(彭。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考察[J].音乐研究,2009,(04))。本文从古代文人对雅乐和通俗音乐的态度出发,探究古代文人音乐文化的心理模式。作者以充分的历史文献论证了古代文人音乐思维方式中崇尚礼乐与追随通俗音乐的矛盾。在情感方式上存在道德与情欲的矛盾;在行为方式上,良好的古代导向与积极的“入世”存在矛盾;在人格追求上,道德二元性与崇尚自由超脱是矛盾的。本文简明扼要地勾勒出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的四维结构模型,对我们深入理解文人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用文化形态学理论划分艺术流派并从事研究,将打破艺术门类的藩篱,促进艺术整体的研究,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重新认识艺术的成因、功能和特征。
(三)文化学概念下的多元艺术研究
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文化的发生是多元的。因为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类群体之间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的不同。所以,某个民族或群体创造了、保存了、传承了某种文化,所有的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群体性。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了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遵循多元文化保护的理念,艺术史研究应贯彻多元文化艺术研究的学术理念。
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会产生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这里先从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不同艺术风格说起。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受其影响,齐鲁艺术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我们只从曲式上分析,它的旋律和调式是以古音阶(雅音阶)为基础的。秦晋文化也是一个有特色的文化范畴,受其影响,秦晋的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我们只分析音乐风格,它的旋律和音阶都是基于新音阶(纯音乐音阶)的。在南方楚文化的影响下,楚艺术的特点同样突出。我们只分析曲式,其曲调在古籍中称为“楚声”。我们也可以从上述三地出土的青铜器中分辨出艺术风格的异同。时至今日,这三地的艺术风格仍与先秦时期的本土艺术一脉相承。这一艺术现象告诉我们,在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中,有必要进行多元化的艺术研究。
我们来观察一下中国美术史上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品。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受封建贵族文化影响的宫廷艺术,如宫廷绘画、宫廷歌舞;在儒道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文人艺术,如文人音乐、文人绘画;受宗教文化影响的宗教艺术,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受市民文化影响的世俗艺术,如歌剧和说唱;受民间文化影响的民间艺术,如年画和民歌。所有这些艺术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都应该在艺术史中有相应的位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使中国艺术呈现出壮丽的景观。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多元艺术丰富了中国艺术史。
中国美术史体现了多元艺术观念的研究成果,如杨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将民歌、说唱、民间歌舞音乐放在重要位置(杨。中国古代音乐史草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750。).薄松年教授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图集》(薄松年。中国艺术史图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精选所有日常工艺美术和社会流行艺术产品。目前,这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中国美术史多元艺术研究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概念下的艺术现象研究
艺术史学是一门科学,其重要任务是认识过去与现实的有机联系,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中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进而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活动。艺术史与艺术史科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研究要能发现艺术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艺术发展的规律理论。艺术现象的研究属于宏观历史研究。如果对艺术史中的艺术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不够重视和研究,就会影响我国艺术史研究的科学性。
文化学理论可能成为我们观察艺术现象、总结艺术发展规律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沿着文化考察的线索去探索艺术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将是中国美术史文化学研究的专长。与艺术现象研究相关的成果,如斯的《中国古代秦僧现象的文化阐释》(斯。中国古代秦僧现象的文化阐释[J].中国音乐学,2010,(04))对中国古代唐宋以来社会上盛行的禅悦风格,僧侣的“文人化”及其艺术修养做了详细的考察。古琴音乐的目的在于悟道,追求意境和意蕴。何文章《从雅与宗教的关系管窥音乐文化的传播》(何。从雅俗与宗教的关系管窥音乐文化的传播[J]。中国音乐学,2009,(01)。)借鉴文化地理学理论,从优雅、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也有关于艺术整体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精彩范例。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提出了音乐形式在历史上的发展和传承规律。这个规律是这样表述的:中国音乐从先秦到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曲式出现了三次断层。第一次发生在战国秦汉之间,第二次发生在晚唐五代之间,第三次发生在晚清至20世纪之间。在之前的断层中失去生态环境的音乐品种会失传,但其传统基因促成了新艺术品种的诞生。看其本质,失传的音乐品种随着风格的变化获得了新生,使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117。).
上述音乐形式的发展和传承规律,是黄翔鹏借鉴文化学理论对中国音乐史进行宏观研究的结果。在艺术史研究中加强对艺术发展规律的探索,是新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三,结论
以上,我们讨论了文化研究在中国研究历史资料、艺术流派、多元艺术、艺术现象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文化学的理念,开展艺术观念、艺术传承、艺术心理、艺术生态等更多课题的研究。如果说现在的艺术史研究范畴可以让我们认识历代的艺术,那么艺术史的文化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历代的艺术。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中国美术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有利于加强美术史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有机联系,深化艺术理论的探索,促进美术史理论的科学化进程。愿中国美术史研究在继承、借鉴、创新的道路上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