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安办学之谜

丹顶鹤之乡齐齐哈尔可谓是解放最早,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进入市场经济的重工业城市。万人以上的国企只有8家。地区经济不发达,企业办教育占当地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企业办教育一直是黑龙江东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勇安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之一。几经分析论证,曹勇安得出结论:滚动发展太慢,银行贷款太难,集资办学风险太大。只有整合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资源,降低成本扩大办学规模,才是最划算的。由此,拉开了整合教育资源攻坚战的序幕。

1993 12.25,黑龙江东亚大学与当时正处于经济鼎盛时期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签订分离合同,成为中国第一所由企业开办的民办学校。走上国有民营之路后,他们以改革为动力,谋求生存和发展。

将核算单位划分为小单位,实行“三岗制”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效率效益优先”的分配原则。

从而实现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三双达标”教师队伍建设。“三双”,即具有“两栖”岗位能力,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管理育人。取得“双师型”资格证书,既能传授理论,又能操作示范。拥有“双高”文化素养,既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通过“学、导、领、压”,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并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拥有自建校舍21000平方米,多功能奔腾系列微型计算机600台,拥有微机控制及声道语音室、电气、物理、数控、汽修等43个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0个,建立了学校调频广播站。学校资产增加了4000万元。

良好的教学氛围、灵活的分配机制、优良的办学条件,不仅吸引了齐齐哈尔大批教育人才,还赢得了美、澳、英等国外教的参与。几年间,东亚大学的教师人数增加了2.9倍,达到203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一半以上,达到109。师资队伍的扩大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逐年发展。由高校教师编写的六种高等教育文凭考试国家教材已在全国推广,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平均通过率保持在80%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它们被教育部授权为国家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点和培训机构。被信息产业部认定为计算机信息应用教育中心;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评估站;被美国微软公司授权为培训测试中心(ATC);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也把“民办高校先进单位”的光环挂在东亚大学的脖子下,黑龙江民办高校总分第一。

逐年壮大的黑龙江东亚大学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2001年3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东亚大学诞生,成为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跻身全国1081普通高校行列。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亲笔为学院题写校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见安校长时勉励学院师生继续努力,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天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也亲自到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视察。

第一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东亚人在曹勇安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二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1998年3月,曹勇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办教育转制为民办教育的成功经验,对陷入困境、拥有607名教职工和6000多名中小学生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8所学校(幼儿园)和一个教育部门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成立了黑龙江东亚研究集团。为解决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东北现象”中国有企业办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次将国有企业办学组建成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教育的产业功能,在政府和原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向民办教育转移。东亚研究集团* * *成立后,拥有五个校区,除盲聋哑特殊教育外的各类学生12000人,盘活了5000万元的企业办教育资源。

同时,他们还运用科学管理,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两大难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们通过分别建立领导干部和教师德、能、勤、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定期对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动态管理、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在中高职教育中,通过5大类89个职业技能实训模块形成的“教育超市”,构建“套餐+自助餐”的教学模式。过去基础教育发生变化的学生,如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学校需要适应社会需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班、双语小班、优质班、寄宿制班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让学习成为人们的兴奋点。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们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建立了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学测试体系,保证了教育教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促进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大问题的解决。

好事多磨。在曹勇安的带领下,经过五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追求,东亚人通过办学体制的改革——从企业办到民办,有效地卸下了企业办教育的包袱;通过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科学管理、市场化办学,开创了一条“自主办学、自费办学、自强发展”之路。1998学校收入11万元,1999学校收入1308万元,2000学校收入1481万元,2001年学校收入1。其结果是,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教育支出5000多万元,保证了附属大学、中小学的正常办学经费,还投入2300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使12000多名各级各类学生在舒适优美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接受教育、茁壮成长。至此,陷入困境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企业办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黑龙江东亚研究组成功破译了如何化包袱为财富的普遍性难题,真正从企业办社会的包袱中解脱出来,真正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校的满意。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8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批准东亚研究集团为“教育改革实验区”。齐齐哈尔市委全委会报告中,肯定了东亚学集团要整合教育资源,走集团化发展道路。5438年6月+2000年10月,市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东亚书院由公办转为民办的办学模式,决定在全市推广东亚书院利用教育产业发挥教育资源作用的经验。人民日报以《变企业教育为社会教育——黑龙江东亚研究群活力大增》为题报道了东亚研究群的改革。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分三次向全国介绍东亚研究集团的改革和办学模式。香港《大公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内参》等纷纷发表文章,介绍东亚研究组的改革经验。邯钢等100多家企业赴东亚学习团学习考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东亚人在完成了从企业到私企的教育体制改革初级阶段后,抓住了国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进入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高级阶段——产权制度改革。他们试图建立一种产权关系清晰、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主体人格化、产权属性商品化的新型学校产权制度,以提高学习型群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内在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已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产权明晰工作列为市政府2002年的大事之一。

明晰产权关系,解决了哪些人(自然人和法人)对指定财产拥有所有权,各自的份额能否明确确认的问题。他们通过以教职工身份置换产权的方式终止与原挂靠企业的劳动关系,以国家应付给教职工的补偿金置换现有学校中的国有资产。与此同时,当教职工放弃了个人财产权,企业卸下了办社会的包袱,国家也实现了以现有资产换取增量资金的实现过程。学校为建立教职工工会与首都教职工工会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奠定了基础。

产权结构多元化意味着学校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在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同时,学校的产权结构也形成了多元化。政府投资形成学校国有资产,社会捐赠形成学校法人资产,公司融资形成学校租赁资产,滚动积累。

产权主体人格化解决了“国有资产,产权平等,人人有份,无人问津”的产权主体缺位现象。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学校产权主体人格化,让产权所有者(教职工)直接面对市场经济,使主人翁责任感落到坚实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外部责任内化,引导和规范教职工忠于集体利益。基于此,他们准备成立“东亚教育有限公司”。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要把学校变成股份制学校。学校仍然是教职工工会,是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学校教职员工发起的教育有限公司,是教职员工的资本联合体。这就初步实现了教职工工会和资本工会的有机结合,使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产权商品化就是在相应的产权市场上进行产权交易,以实现产权的价值。产权一旦具有了商品属性,其价值就可以用价格来表示,可以用价格来表示的产权往往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同时,这种商业化的产权更有利于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作用,在效益最好的地区及时完成教育资源的整合。

由黑龙江东亚学院与企业断绝劳动关系的职工出资组建的东亚教育有限公司,将按照《公司法》进行经营,其股东所持股份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作为股东的教职员工如果追求其产权的增值和期权收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的声誉。与此同时,产权所有者将继续探索资产增值的最快途径,即控制弱势学校的购买和改造,实施以低成本扩张为目的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以下五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统一社会各界参与举办教育的示范性和普遍性。想积德就捐钱给学校;如果你想变得富有,你应该投资公司。

教育机构通过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的方式从教育投资公司获得教育资源,从而解决超常规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实现了所有权和办学权的分离,可以有效避免投资者干预办学自主权的情况。

为社会热钱投资教育开辟了一个渠道。

随着产权的多元化,教职工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国家身份和国家干部,而是以下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学校工作人员

公司股东

学校员工+公司股东

在自由职业者创办黑龙江东亚大学和东亚学习小组的十多年间,曹勇安确立了这样的工作原则——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用科学的管理塑造人。前两句讲的是干部的工作作风,后两句讲的是学校的管理模式。

毛主席曾经指出:“正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作为民办教育集团的领军人物,曹勇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敢于喊出“跟上我”的口令。

在曹勇安的心目中,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

“老曹是个工作狂。”周围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一年365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学校就是家。我爱人抱怨说,即使是大年三十,他也不嚼年夜饭就去学校——他担心学校的防火防盗工作,他想去看望正在家里呆着的同事...

师生们可以看到,晚上下班后,他二楼办公室的灯十有八九是亮着的,他的办公桌前总放着一盒泡面。他要么工作,要么读书,“星星照亮了回家的路”。因此,他被分管文教的副省长王誉为“黑龙江省最新一任校长”。

由于多年的辛苦工作,我透支了我的健康。东亚研究小组成立后的第二年秋天,曹勇安眼睛患了白内障,看上去像蒙了一层塑料薄膜。但此时正是攻坚阶段,他一拖再拖,直到第二年夏天,他决定在暑假和寒假做手术,换人工晶体。因此,曹勇·安不时幽默地对自己说:“别见怪,我有眼无珠!”

右眼手术后不到三天,曹勇安戴着眼罩,忍着疼痛,逼着学校司机送他去东亚二中工地检查。私教在他心里的分量重得像座山!眼科病房也成了团干部的临时会议室,直到医护人员向他发出“最后通牒”。

2006年4月1日,是曹勇安和以及所有“东亚人”最开心的一天。几经沉浮,东亚大学终于化腐朽为神奇,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具有授予学历的资格。那一天,春风摇曳着,植物发芽了。齐齐哈尔市市长杨欣亲自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校板上的红绸揭幕。突然,鼓声响起,鞭炮齐鸣。曹勇安在燃烧的花丛中惬意地微笑着。但他并没有陶醉于“十年磨一剑”的胜利,而是组织全体教职员工重新学习了郭沫若的《沈嘉三百年祭》,以此来提醒大家要断骄再立新功,一路高歌到天涯。

随即,曹勇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干部一行八人,开着一辆中型面包车,“赶赴九州”——开始了十里高职之旅。因为他知道竞争激烈,形势严峻,时不我待。他们要发展民办高职教育,必须走出去学习,开阔眼界。自古以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整整一个月,车轮滚滚,风雨难行。曹勇和安走过了15个省,行程2.6万里,消耗了1.5吨汽油。他们走访了全国39所著名高职院校,带回了400公斤的办学物资,有点像唐僧取经。

据参加“万李星”的同志说,他们白天参观,晚上开车,大家坐着打瞌睡睡觉。曹校长买了七八个小枕头,绑在椅子顶端。晚上穿大别山的时候,他怕年轻的司机因为血浓而犯困。20多年的驾龄,他一个人握着方向盘。在蜿蜒的山路上,月光下一切都是寂静的。曹勇安停下车,站在狭窄的路边。他和小吴先生把一块石头扔进了深渊。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山谷砰地一声回响...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曹勇安一行经过著名的风景城市苏州,却没有进入,他们也没有经过大城市去购物。但是,到了湘界,曹勇安宁愿绕道,也要带领大家参观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

有人说,“曹勇安工作的时候好有活力啊!“是的,曹勇安是个事业型的人。凭着这股力量——进取、顽强、努力,他带领一批人抢占了关口,率先把企业办教育变成了民办教育。东亚大学异军突起,被公认为全国自考“三面红旗”之一。由弱到强,东亚学习团屡战屡胜,“邯钢”集团公司两次派员学习考察;启智书院终于建立,使河城这个北方国家有了300多年来的第一所地方大学。面对困难和挑战,曹勇安是一个无所畏惧的硬汉。同时,在学术和理论探索领域,他也是一位学者型的儒将。

每到夜晚,现代建筑风格的半圆形校门两侧,红宝石般的霓虹招牌闪烁,左边是“成就小事,靠人才;成大事,靠道德”;右边是“适合自己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画面中间是曹勇安写的《中和位育》,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个教育思想。

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博览群书。他懂得“强基兴枝”的道理,懂得庄子的哲理话:“夫积水不厚,则无力担大舟”。在1993辞去公职,带领大家“转公为私”之后,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压力让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计后果,学好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从而牢固树立了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

可以说,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这片新开垦的土地上,曹勇安努力工作,辛勤汗水,学习和实践。他喜欢书,勤于思考。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恒心,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掌握了民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他的“教育即服务”、“构建知识网络”、“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存量换取办学经费的增量”等思想观点;玩转民办教育三部曲:挤进市场——占领市场——培育市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应该是“追击战”,而应该是“伏击战”,探索企业办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往往让专家们耳目一新。上述观点和决定确实让东亚大学和东亚研究小组受益匪浅。

作为一所民办大学的校长,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国职业教育》发表了《教育就是服务》、《创新是民办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改革办学体制面向市场》等论文。今年春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专著《I-SO 9000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北大教育论坛上,有他的身影,有他的声音;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给他寄来了一份漂亮的“硕士生导师”聘书。今年6月,在教育部于Xi安召开的“企业办中小学分离转制经验交流会”上,他的主题演讲充满惊喜。素有“中国教育黄埔”之称的曹勇安,历年来十余次受邀做“教育资源与教育创新”、“学校发展战略与教育质量管理”等讲座,掌声如潮。还有人邀请他去各地讲学,他也经常带着笔记本电脑,被邀请去世界各地旅行...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知青出身的曹勇安,原本学的是化学专业,却成了教育学教授。还需要我多说他的勤奋和艰辛吗?如今,尽管工作繁忙,身体欠佳,但他始终坚持给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课,定期给老师上教育学理论课,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

在成绩面前,曹勇安深知“学无止境”。不进则退。他经常用物理现象来激励自己。他说,飞机应该是超音速的,但传统的机械动力无法克服音障的阻碍,最终产生了“喷气式”飞机。那么,一个人的进步,一个集体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厚积薄发”,不断学习进取,找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喷气机”,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就会败得像座大山。“光明磊落,日月皎然”是曹勇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情操。

如今,曹勇安是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原黑龙江东亚大学)校长,黑龙江东亚学习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被誉为“三星将军”。十几年来,他每年进进出出几千万。按照“惯例”,有人推测老曹一定是“有钱人”,家里一定装修得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谁知,直到2009年,曹勇安一家三口还住在一套“一室半”的老房子里,建筑面积53平方米,是他当老师时单位分配的。“来了20年了。”屋内,地板革已卷檐翘边,旧沙发扶手摇摇晃晃,封闭的阳台还是木质窗框。

他住在简陋的房间里,但学习小组的教学楼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一次,在招标建设综合实验楼的时候,通过各种渠道找曹永安“后门”的人也跟着来了。一个工程队领导悄悄给了他一张“金穗卡”,里面有几万块钱,并承诺事成之后“展示”一下。曹勇安一本正经地说:“学校就是我的家。快把这张卡收回去,否则,取消你的投标资格。”结果曹勇安根本没拿“不义之财”,学校省了52万。

虽然曹勇安常说自己“有眼无珠”。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眼光犀利,不会揉沙子。东亚研究小组建造了数万米的新建筑,并购买了数千台电脑和其他教学设备。面对各种“利”的诱惑,各种“利义”的考验,他展现了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告诫下属“不要咬钩!”

曹勇安愿意为自己热爱的私教吃苦,自律极其严格。和他一起出差的同志最有经验。他可以住在他喜欢的任何地方,以至于有些人不想和他一起去“面条”旅行,住在任何一个小旅社。

星星四处移动。然而,在学习小组中仍有一段佳话。那是东亚大学开学的一个夏日。曹勇安和两位同志开车去省城出差。将近午夜,他找到了几家太贵的旅馆。最后,我领着两个战友开车到了松花江边,借着月光和凉风习习的河风,在车上睡了几个小时。天亮了,一群做早操的老人很惊讶,也很不解,说,你看这红色越野大吉普,看着挺有钱的;但是看他们吃馒头和咸菜的样子,好像很可怜。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但是,曹勇安说:“天气不冷,哪里应付不了一个晚上?”是的,为了给学校省钱,他不怕吃苦。那年他想在农村插队。他曾经在寒冷的夜晚戴着棉帽睡觉,“睡得很香”。

按照曹勇的规定,高校领导班子和学生团体开会,党员干部会利用业余时间开会,不管会议开得多晚,都回自己家里,从来不吃政府的一粥一饭,更不要说去公款豪饮了。某新闻媒体记者听说此事,写了一篇《探索东亚》的专访。

通常,曹勇安穿着布夹克,只有在有“场合”时才穿西装打领带。他喝白开水,抽“蛤蟆头”烟,口袋里揣着饭卡。中午,散步?去学校食堂的时候,我排队买菜,和老师同学聊天...他不会“搓麻”,不会跳舞,“酒桌文化”也是磕磕绊绊,但师生们都很佩服他,觉得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勤政廉政的院长和主席,是学院和学生群体的幸事。

古语有云:“不令而行。”。去过东亚研究小组的人都会觉得,没有一个人对“东亚人”的工作不用心,没有一件事是他不尽力的。他们就像万里晴空中“人”字形的严阵,在“头雁”曹勇安的带领下,齐声呐喊,拨开云雾,飞向前去。

有教育家断言“好校长就是好学校”。如果这句话用在曹勇安身上,真的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