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继位后为什么要批评父亲孝顺?

清朝咸丰皇帝继位,据说是因为孝顺。据传道光晚年病重,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询问他们的治国方略。年轻的六王子易信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而四王子伊伊躺在床前哭泣,说他希望他的父亲长寿。道光被奕劻的孝心感动,决心传给了他,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咸丰前中期采取多项措施,扫除嘉道以来政事积弊。他即位后释放的第一个强烈的改革信号就是罢黜道光朝的权臣张穆阿,重用林则徐。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咸丰给张穆阿写了一封信,《清史稿·张穆传》记载:“张穆阿为大学士,受朝恩,贪荣防贤得病。钟的小信,娇柔地卖他的奸;向假人才学习,想办法搞清楚该怎么做。以前洋务兴盛,异己排外,深恶痛绝!大洪阿和姚颖如果尽力,阻碍自己就会被困住;老年公民* * *丧尽天良,荣辱与共,鞠躬尽瘁。偷宠物的权利无法一一列举。"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咸丰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政治能力低下,而是非常聪明。咸丰还是太子。在登基之前,他一直密切关注朝廷的政治动向,他能看出张穆的权力是政府弊端的症结所在,所以他能在登基之初迅速拨乱反正,扫除日后政治改革的最大障碍。

但是,前宰相的罢黜,必然离不开前君主。对于父亲,咸丰是这样评价的:“我科举正直最高,但待人诚恳,张穆骄横。”如果过早让圣贤做了汉奸,一定会受到严惩。张穆依靠仁慈和利益,从不在乎。从我个人统治开始,我就一直守口如瓶。几个月后,他逐渐应用了他的技巧。当英国船到达天津时,它仍然试图吸引高级公民来完成它的计划,并使整个世界再次遭受痛苦。他心阴险,你不能问!"

前面说过,道光选咸丰做接班人,是看中了他的仁和孝,但是咸丰的仁不是宽大的,孝不是愚昧的。事实上,张穆的谴责信是间接的一记耳光。圣旨中,所谓“贤者若早被做汉奸,则严惩不贷,不会尴尬”。说白了就是批判道光有眼无珠,不分忠臣汉奸。

咸丰不为过去赎罪、不为过去洗白的行为,给封闭已久的大清殿吹来了新气象。所以一封信就能立刻产生“天下皆大欢喜”的效果。

除了罢黜张穆之外,起用林则徐也是明智之举。咸丰召回林则徐,意在让他去广西监军,镇压正在筹备起义的洪阳党。据大清笔记记载,早期投奔洪秀全的帮派,听到林则徐重用的消息后,趋于分散。以林则徐的才能,或许后来成为清朝心腹大患的太平军真的可以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可惜张穆阿有乌鸦嘴,林则徐真的在行军途中病死了。“六千里未离地,骑簸箕而去,我泪洒英雄。”

虽然穆香被训斥了,但气氛的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咸丰初年,官员亦步亦趋,欺下欺上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太平军的势力范围更广,声势越来越大。咸丰和洪秀全交手十年,或许各有定数。

创业难,守住不容易。到了清中叶,在变的时候,特别难守。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中,治国最难的部分在于千头万绪。在变与稳的选择与平衡中,很容易顾此失彼。后来,咸丰的遗诏总结了他在位十年间的改革成果,说:“兵士缺兵,同时用勇,但不海运,改港为整班,米石运入仓,裁去河工冗浮,减少京饷。”此外,每一项改革,如重用汉官、打击科举作弊、整顿财政制度等,都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除非中间有一个有胆识的君主主持,否则不可能成功。咸丰推行的这些改革政策,客观上起到了延续清朝命运的作用,这是他执政十年的功劳。

但咸丰虽然有改革意识,但观念还是不够超前,导致改革处处被动推行,很多都是时代所迫。虽然与道光朝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的痼疾。尤其在外交上,咸丰执迷不悟,刚愎自用,更甚于其父,导致了京师之祸,是清朝兴衰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