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的历史和发展
古代运河连接了长江和淮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至公元前484年间开凿。南起韩城(今扬州)以南的长江,北经梁凡湖(今高邮附近)转向东北,入射阳湖,再经淮安向西北入淮河。
东汉时期,它改道向西直行,从梁凡湖直接向北,经过金湖和白马湖,向北进入淮河。东晋永和年间,南段河道无法引入运河,从此从仪征引水。
隋大业元年(605年),杨迪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还开凿了汉渠,这条渠从杨珊一直通到江都,进入长江,连接了长江和淮河,成为隋朝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开通会同河、通惠河后,京杭运河建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建立了完善的水运管理体系。600年来,运河已经成为真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扩展数据:
水运一直是历代维系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漕运对于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年复一年,朝廷实行南粮北运,几乎供应了北京所有居民的日常粮食,极大地支持了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
同时,漕运成为支撑王朝军事制度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四边征服的庞大的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和进攻以及各种战争,很多都是以漕运为后盾的。
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方便了南粮北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