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大族群中,不止一个族群南下。为什么只有客家人自称「客家人」?

客家人,一个在赣闽粤边界迁徙了几千年的沉默族群,200年前在广东觉醒,开始影响中国。从此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客家人是关彝杜南中原的老人,他们是异乡的陌生人,所以他们被称为“客家人”。更具体地说,客家人的迁徙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路南下:第一次是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黄巢起义,第四次是松石的南渡,之后是南宋的灭亡、明朝的解体和太平天国的崩溃,最后一部分一路南下东南亚。相关问题可查看(都是客家人,为什么福建客家人去南洋远不如广东客家人?问题是,南方的汉族肯定不止一个族群。大家都是来南方做客的。为什么现在只有这些说客家话的人成了「客家人」?

1815年,广东惠州东莞、博罗等地发生多起当地人与游客打架事件。应学生的邀请,时任徽州胡风书院院长的徐旭口述了一篇关于《胡风杂记》的论文,解释了客家人在当地生活了数百年后仍被称为“客人”的原因。他说:“今天的客人,首先是宋代衣冠楚楚的老人,后来,他们是忠臣......客人是来土的。如果土和客的风俗和语言不一样,那么土是土来的,客是客来的。我怕我千百年来都是土里的客人,至今还是。”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第一部关于客家的文献,标志着客家族群意识的诞生。

1860左右,广东西路发生了更为惨烈的当地人与乘客的打斗,伤亡人数达百万。事件平息后,广府人与客家人的战火延伸至笔端。同治的《新会县志》和光绪的《新宁县志》把客家称为“匪”、“贼”。1905出版的《广东地方志》教材说:“广东民族包括客家人和福佬人,他们既不是广东人,也不是中国人。”客家文人奋起反击,写文章证明自己不仅是纯汉族,而且特别优秀。

黄遵宪等客家知识分子在客家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立者是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客家人的“客”从当地人眼中的外来“客”变成了自觉的族群“客”,形成了明显的社区认同,这源于当地人与客家人的这种矛盾。清末以来,为了反对当地人强加的偏见,客家知识分子开始对客家人的历史进行探索和建构,“中原旧族论”应运而生。

1933年,客家学创始人罗祥麟在《客家学概论》开篇说:“在中国南方,有一个极其活跃、极有前途的族群,有着新气象、特殊精神。一般来说,他们叫客家人,他们自己也叫客家人。他们是汉族中一个系统的、鲜明的部落。”这本书被公认为客家研究的开山之作。不用说,罗祥林的研究也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建构客家文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客家方言当成中原口音。章太炎认为,晚清客家运动出现后,“大朗是客家话,客家人也能自重”。从此客家人开始有了明确的族群意识和自豪感,说客家话不再是“外地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