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历史演变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福建改组,合并为建宁路、福宁路。漳州、兴化、泉州属于福宁路,福宁路辖福州、宁德、泉州、莆田、厦门、漳州。清代,新罗区和漳平市设置龙岩直隶府、直隶厅张龙路和道治驻地漳州府。泉州、厦门隶属兴泉甬道、兴泉路。康熙九年四月,公元1670年恢复兴泉路,领兴化、泉州(《圣人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泉州海防同治改为厦门,雍正。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升为泉州府永春郡,改称兴泉甬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到清朝末年,兴化、泉州、永春等21个州都归兴化道管。清雍正五年(1727),属兴泉甬道(现辖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台址先在莆田(兴化驻地),中期从莆田迁到泉州,再从泉州迁到厦门。下面介绍流行的闽南语的形成和现在的位置:闽南语是闽语的一个分支。中国历史上的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次发生内乱、战争和北方民族的入侵,流民开始进入福建,使原来的“百越”土著的语言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最早的闽方言。然而,另一次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始于隋唐时期。由于中原多次内乱、战乱,大量中原北部汉人进入福建,带来了8-10世纪隋唐五代的北方口语,即所谓的“十五音制”,所谓的“河洛话”也就在此时逐渐形成。

闽南是指大部分地区,如泉州-厦门-漳州-龙岩,新罗区和漳平,还可以加上部分大田县和小部分尤溪县。南靖、平和、小芸、漳州诏安等地也有一些客家村镇,客家人达数十万人。泉州的回族、满族、蒙古族,闽南话也很流利。比如泉州的白旗回族乡,不在回族乡的泉州回族也会一口流利的闽南语。

晋代后期,晋人迁居福建,形成了一些初级的泉州方言。到了唐代,陈政和陈元光父子领兵入闽平叛,后定居漳州,带来了7世纪北方的中世纪。10世纪,王超兄弟带兵进入福建赶走黄巢的军队,也带进了当时的中世纪。从以上两组移民开始,北方口语就演变成了所谓“闽南话”的基础。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的下漳泉地区,龙岩的新罗、漳平,三明的大田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