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起源、发展及相关历史人物
科举起源于隋朝,正式确立于杨迪时期。科举制度由三位皇帝完善:李世明、武则天和李隆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倡导科举和武举。
唐玄宗:诗词歌赋成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完善了用人制度,使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有机会在各级政府任职。它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读书人刻苦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提出,考生只能按照规定的观点答题,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它束缚了民众的思想,扭曲了科举制度的真谛,但也有积极的作用。很多读书人为了应试只专心学习经典,学习八股,不注重实用知识。科举入仕后,大多成为皇帝的忠臣。
明代的科举制度被称为“选士八股”。
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