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高一必修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总结(1)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废除商业,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容:
1.武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室、英雄和第一代贵族,以便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王室。周公在实行分封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根据分封制,分封国诸侯必须服从周的命令,诸侯有义务保卫周的领土,与他并肩作战,朝贡朝觐。同时,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又在自己的政府中分封了青博士。
影响:
周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持续了几百年。(面向全世界)
拒绝:
在分封制下,被封的诸侯国拥有在其境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力量、多派赋税的自主权。一些诸侯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春秋时期楚王夺冠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期,周完全失去了分封权。
1.2西周的宗法制度
与分封制和两种制度的相似之处:
一种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内)和分封制(外)。
目的:
巩固父系父母在本氏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被分封的诸侯和卿大夫都是兄弟,都是大臣。
*物质:
宗法制度根据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纽带。
内容:
1.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2.纣王的长子长孙有继承皇位的权力,称为大宗。其次,私生子的后代叫孝宗。
3.从血缘制度上形成宗法等级制度→诸侯→卿大夫→士。
功能(目的):
政治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在诸侯的领土上,除了诸侯长子的继承之外,土地、庶民、奴隶也分封给其他的儿子,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又依次包下来,层层包下来,形成一个严格的关卡。
影响:
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事务中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2.1最高皇权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政治改革,试图通过合并战争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强。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内容:
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都在皇帝的全面控制之下。
中央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事动员以虎符为基础,由皇帝控制和发布。
含义: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2.2相对完整的中央官员体系
内容: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中央政治组织。
在中央政府设立三个最高官职:宰相、御史、太尉。还设立了朱庆、中正和廷尉。
位置
邮政
状态
补充
宰相(中国古代)
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治。
最高的
时宇医生
负责大臣们的纪念活动
仅次于首相
掌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政府官员(在封建中国)
负责国家军事事务
相当于总理
未经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朱庆
负责各种具体政府事务
在首相的领导下
它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仅仅
管理王室和外戚的事务
封建政府的官员
管理监狱和司法。
2.3全面推行县制
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吞并的地区设郡,后来又在边境地区设郡。商鞅变法时,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
县是中央政府以下的最高地方行政组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加到四十多个县。郡长就是行政长官,在上面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在下面督促各郡。
县是县的下级行政机关。首席官员被称为县长或县令,由法院任命。他的任务是治理人民,管理财政、司法、监狱诉讼和兵役。县长通过年度考核和平时检查,对县长和县长的工作进行检查。
功能:
到了秦朝,这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组织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统治组织的最高主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最终保证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它标志着中央集权的确立。
评估:
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实施对加强地方控制和管理、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的郡县制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影响深远。
2.4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第三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体制的演变
第一,汉朝
1.设丞相、太医、太尉居中,史称三公。
2.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为尚书、大臣,让他们参与军事,组成“中朝”决策机构。以宰相为首,由三官九臣组成的组织,演变成了一个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了三公的职权,扩大了对大臣的命令权,使尚书台成为中央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实权省为尚书,中书、门下次之,形成三省制。
第三,隋朝
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省和门下省。
第四,唐朝
1.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省和门下省。三个省的省长都是总理。
具体分工是:
掌管决策,中书省负责起草发布诏令;
门下省主议政,负责审查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功能: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保证对君权的排他性尊重。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
2.隋唐时期,尚书省设有官、户、礼、兵、刑、工六部。建立健全三省六部管理体系。此后的历史朝代基本都遵循这一制度。
动词 (verb的缩写)宋朝
宋初,中书门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其长官为唐使,级别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之和称为“二房”。为了制约首相,增加了参政的总督为副大臣,并划分了首相的行政权。设置三个部门管理财政,划分总理的财权。
作用:削弱宰相垄断皇权的权力。
第六,元朝
元朝整合了汉蒙政治体制,设置了中央刺史省和枢密院。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与此同时,还设立了郑玄院,主管宗教事务,管理西藏。
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存储表
王朝
统治组织
补充
汉朝/汉族/汉语/人类
丞相,钦差大臣,太尉。
被称为“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以下:官、户、礼、兵、工。
叫了六个部门
宋朝;姓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朝(1206-1368年)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汉朝
1.汉初地方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国,郡县制并行。
2.汉武帝后期,全国分为13州。国家设立刺史(秦朝的御史,监督百官),代表中央政府监督诸侯和地方高官。
3.东汉时期,地方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逐渐加入到刺史中。
4.东汉末年,周逐渐成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域由县级变为州级、县级、县级。
第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取消县一级,形成州县两级。
第三,唐朝
1.唐太宗根据山川情况,将全国分为10路,作为监区。唐肃宗逐渐成为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行政实体。
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事镇长的数量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割据的局面。
第四,宋朝
1.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宋太祖地方权力,中央派出文官担任地方官员,以防止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
2.宋代地方分为州县,唐代的“道”改为“道”,在州县之上。
动词 (verb的缩写)元朝
1.在地方一级实行省制。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省级图书馆。行省最高执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省以下分别是道、府、州、县。
存储表
王朝
地方政治制度
韩厨
县州二元并行
东汉
州,县,县
隋初
州和县
唐朝
道路、州和县
宋朝;姓
州、县、道路
元朝(1206-1368年)
省制下有道、府、州、县。
意义: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团结。它的建立是地方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评价:(1-5正效应,6限)
从汉朝到元朝,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反复的变化,不断发展着专制集权。
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独立的行政系统存在。
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最后服从君主。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集权使得地方官员对中央政府和公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在所难免。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第四课——强化明清君主专制
4.1废除宰相制度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辖六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并将导致社会动荡。
内容:
1.1376年,明太祖取消了银行中书省,设置了行署、都指挥使、巡检司(秦御史、汉刺史),分别主管地方行政、军事、监察,合称“三司”
2.1380,胡丞相因谋反被所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六部,管理国家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4.2内阁的成立
内容:
丞相被废后,重大国家大事都由明太祖亲自处理,他对处理国家大事深感厌倦,于是在殿阁设了一个大学士,作为乡绅顾问。明朝成祖年间,国子监官员被选入文远馆,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也称“柜”。内阁制正式建立(明成祖)。
明朝唐玄宗时,还授予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答臣奏折拟票的权利。后来内阁地位日臻完善,特别是万历初年,张当政时,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内阁只是顾问,草案票的通过最终要靠皇帝批准。
意义:内阁是强化君主制的产物,它不能制约皇权。
4.3绝对君主制的顶峰
内容:
努尔哈赤建立后,按照部落贵族的传统,八旗治国。皇太极极皇后,弱旗之主。
力,增加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原旗主全部加冕为王,议会称为“王会”。同时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起草奏章,而军事机密则由王会议决定。因为会议的权力在内阁和六部之上,皇帝很难改变会议决定的事情,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上台后,为了扩大皇权,在宫中设立南书房,从国子监中选拔学士,参与维护,为皇帝起草敕令。中央组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阁、部长会议和南部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中到皇帝身上。
雍正帝又在宫中设立军部,挑选亲近的满族官员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天召集军机大臣商议军务,写成文字,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王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取消。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