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叫什么?“深圳”这个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改革发展前,深圳的原名是宝安县和新安县。“深圳”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史籍中是在1410年(明朝永乐八年),建于清朝初年。当地方言通常称田埂沟为“镇”或“涌”。深圳因其密集的水泽和村庄旁边的深沟而得名。

深圳最早的前身是宝安县,宝安设县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东莞县,位于朝廷管辖的六个县,大概涵盖了现在的深圳、东莞、香港。郡在宝安县(南投)。

深圳是宋代南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隶属于广州象山县。富含盐和香料。到了元朝,这里还以出产珍珠而闻名。

深圳的前身曾叫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政府扩大东莞千户守备基地,设立新安郡,建郡治南投,范围包括现在的深圳和香港地区。经济以盐、茶、香料和大米为主。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东莞守备千宅、大鹏守备千宅在今天的深圳成立。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投古城,清末以前曾是深圳、香港、澳门的政治中心。

清代属广州府,广照罗道。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英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扩大香港疆域特别条款》,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本属于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 438+0平方公里不在其管辖范围内,深港两地从此分而治之。

抗日战争时期,南投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至东关县。

1953年,由于深圳连接广九铁路,人口比较多,工商业比较繁荣,所以宝安县的志东迁到了距离南投10公里的深圳市场。

1979 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

扩展数据

深圳的标志性建筑

1,电子大楼

1981 65438+10月20日,深圳第一座地标建筑——电子大厦破土动工,次年8月竣工。20层楼高,69.9米,成为当时深圳第一高楼,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肩负着带动深圳一个电子产业的重任。

2.国贸大厦

电子大楼建成后不久,1982年,一座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不可回避的建筑——国贸大厦拔地而起。国贸大厦53层,160米,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建筑。从1982年6月到1985年2月29日,37个月完工,以三天一层的速度完工。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创下了世界新纪录。

3.赛格大厦

赛格广场是华强商圈最具特色的写字楼,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建设。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建筑。总高度355.8米,共72层,地上72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654.38+0.7万平方米,是深圳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建成后,它是深圳第二高楼,仅次于王迪大厦。

赛格广场的电子市场全国闻名。营业面积达到了40000平方米,汇聚了3000家商户。营业额占中国电子产品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年销售额40-50亿元。

4.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平安金融国际中心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区,华福路与益田路交叉口西南角,毗邻购物公园,与深圳会展中心相对,已发展成为集商场、写字楼、酒店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项目。

5.京基100

京基100位于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深南东路5016号。由深圳知名地产商京基集团打造,国际知名的英国TFP设计。

建筑造型简洁流畅,犹如城中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项目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48.1米。

百度百科-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