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里泡了水是怎么控水的?
故事的主角既不是定居九州的大禹,也不是设计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而是中国治黄史上著名的双生子贾让和东汉初年的王景。他们从大禹和李冰那里继承了尊重自然的思想,并在以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两个名字不仅要牢牢记住,还要在当时提起。记住他们是为了记住过去的福报,提起他们是为了告诉世人尊重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黄河之丧:我妈是我亲妈,脾气不好。
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成长的母亲河。母亲是自己的母亲,但她老人家的脾气是个坏脾气。
没有文字记录的那些年我就不提了。仅在有记载的几千年间,黄河就决堤1593次,大改道26次,号称“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可怕的是,黄河改道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相当大的动作。不答应就破门砸窗,头也不回。历史上,黄河最北端通过海河流入渤海,最南端通过淮河流入黄海。它的下游像一条躁动不安的尾巴,从北到南横扫整个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
黄河不平静有两个自然原因:
一是泥沙含量高。汉代有“河水重浊,数一石六斗泥”之说。唐宋以后,随着森林砍伐的日益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增加。由于河流到达下游后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悬河”,造成周期性决口;
第二,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古代没有固定的河流和大坝,处于漫游散养状态,几乎每年都会随意走不同的路线。龚宇的“九河”是指大禹为黄河入海而疏浚的九条渠道。其中,最北的“图海河”因工作量巨大,门徒恐怖而得名。
直到战国时期,赵、魏、齐在离河25里处筑堤,防止水患,黄河才暂时断流。
黄河历史改道图解
母亲脾气不好的时候,有些儿孙不争气。因为战争的需要或者其他因素,黄河被人们改道。最著名的有两个。第一,南宋初年,杜充被金军阻挡南迁,黄河肯定是打通了,让黄河夺淮河,经泗水入黄海。这是黄河口历史上第一次由渤海变黄海,向南汇入淮河,历时近800年,一直持续到清朝咸丰年间,之后又变回渤海。另一次是在1938。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国民政府炸掉了郑州花园口的河堤,数千里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凉的“黄泛区”。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才堵住了缺口,恢复了原路。
即使在国家层面,黄河决口改道造成的危害也是难以承受的。黄河尾扫过的地方,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核心区。浊浪滚滚,田舍,人和动物都是空的;水退沙留,大面积土壤盐碱化,农作物难以生长。几乎每一次黄祸,都伴随着饥饿、瘟疫和动乱,成为人民的噩梦。
贾让治河三策:倡导水土退让
如前所述,自战国时期赵、魏、齐修筑50里宽的河堤以来,黄河诚实了近300年。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又开始躁动不安,几乎每年都有故障。
据说50里宽的大堤足够黄河折腾了。但秦汉统一后,沿河百姓发现堤内河滩水生植物丰富,面积较大,于是纷纷开垦农田,修建房屋以防洪,并在原有大堤内修筑了许多曲折的小堤,致使堤身弯曲变窄。其次,黄河泥沙太多,不断淤积抬高河床。在300年的时间里,这段河堤被抬高了几英尺,成了一条“悬河”。
汉武帝在击败匈奴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也让国内的穷人身陷囹圄。面对黄河一次次决口,他无力应对,只好将就。直到汉武帝刘欣主政,他才一度动了根治黄河的心思,发函给天下有识之士,出谋划策,想办法。
名不见经传的贾珍也因此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他提出了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被认为是最有远见、最有智慧的治理黄河之策。
贾珍的肖像
上策的核心思想是“不与水争地”。具体设想是从李阳遮棚(今河南浚县)引黄河北上,依托太行山东麓的高地,在左侧形成堤坝,在右侧用石块筑起一条300里长的坚固“黄金大堤”,收集河水,同时迁走冀州(今河北中部)部分地区的人口,形成陆源河(已灭绝,今邯郸、邢台)。
这种策略的代价是大量移民,放弃田舍的一些城镇。但贾让算了一笔大账:每年政府要花上亿元修河堤,决口后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只要花掉几年的维护费用,就足够完成安置了。
在这个策略中,贾珍把河流比作地球的呼吸道,把堵河和争水的行为比作捂住婴儿的口鼻,使其窒息而死。他说出了一句最有争议的话,却无人理睬:大人物统治万里,怎能与水争得近在咫尺之地?
但目光短浅的人往往不肯放过这个地方,有各种宏大的理由。贾让深知弃地让水的策略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同,他提出了“中策”:
开辟分洪渠道,沿途多设“水闸”(闸门)。一是可以削弱水势,二是可以灌溉航运,三是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这个方案只需要花一年时间修堤,可以持续几百年,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黄河的泥沙最终还是会导致再次改道。
至于最坏的政策,那就是“严防死守”,沿途多设守堤官,每年汛期来了就敲锣打鼓,叫民工做沙袋,日夜值班,加高堤防,抢救任何一个决口被堵的县城。浪费人和钱,而且很危险。一旦决堤,将是一场灾难。
由于西汉末年政治腐败,贾珍的三条治河方略最终都未能实施,但其治河方略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赏,并被班固记录在《韩曙钩稽》全文中。
需要注意的是,贾让的治河论文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的。他实地考察了冀州地区的地形,对黄河水文有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的治水理念继承了大禹、李冰等中国先贤尊重自然、顺应潮流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十分难得。
王晶:分渠立闸效果明显
治理黄河的事情从西汉末年一直拖到东汉初年。当然,中间的每个人都没闲着——人在忙着打仗,改朝换代;黄河忙着决堤,自由地游荡。
其实我真的不能怪政府。治河不是小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没有安定团结的繁荣基础,大多数人真的不敢动这个念头。东汉建立后,刘秀想发动民工整治黄河。后来他估算了一下成本,觉得老百姓刚安定下来,经不起折腾,就放弃了。直到其子汉明帝时期,国力恢复,治理黄河之事才重新提上日程。
这次河道整治的主角是王晶。之所以选择王静,是因为他之前有过疏通运河的成功经验。汉明帝对他提出的治河方略十分赞赏,特意将《山海经》、《愚公图》等治水古籍赐给他,并招募数十万民工负责这项浩大的工程。
王晶肖像
综上所述,王靖的总体方案是在贾让中策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时局,大胆创新,大胆发挥。因为当时黄河和汴河同时决口,两股水流搅在一处,王靖把对黄河的巧妙治理和对汴河的整治结合起来。他一方面修筑加固了荥阳(今郑州以北)至黔城海口(今山东利津)的千里黄河大堤,同时又充分吸收了贾让的引水开闸思想,通过设置闸门将黄河水引入边渠,分为两部分。在支渠上,“十里有水闸,使之更加互注,无重复渗漏之虞”,便于控制水势和通航灌溉。
整个工程在一年后完成。王靖虽然很注意节约,但还是花了6543.8+000多亿。但这次整治以来,黄河800多年没有大的改道,溢流次数也很少。这个巨大的福利一直免费享受到唐朝末年,最后河床因泥沙堆积而抬升,难以为继。
王靖治理黄河的成就,是从古至今治理黄河史上最成功的,没有之一。他从本质上验证了贾让中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贾让上策可能只会成为一个高不可攀的美好愿望。
贾让、王靖前后,无数人挑战黄河,都没能实现长治久安。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仍然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严峻课题。/p-1146349882708 . html
其实,在“不惜一切代价”、“人在堤上”等口号喊过之后,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发展理念,研究探索正确的对待自然的方式,设计一套科学的、长远的对策。不能得过且过,每年损失一批人员和物资,每年产生一堆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