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洞科学研究史

早在100多年前,居住在当地的人们就进入洞穴系统的一些地段开采和冶炼硝矿,他们的足迹已经深入到当时普通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可以算是探索双河喀斯特洞穴系统的先行者。

对双河洞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65438年至0986年,贵州省著名地质学家杨汉奎教授对该洞穴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从洞穴发育的地质、水文、地貌条件来看,他认为这个洞穴系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988年夏天,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日本秋田大学、东京农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大阪教育大学等著名高校组成了“中日青年洞穴联合调查队”,对双河洞地区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勘探和探险,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洞穴,并绘制了一些测长25公里的洞穴图。

1992年8月,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和贵州省洞穴协会应绥阳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对双河洞穴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区域调查和测量。此次调查将双河洞穴系统的测量总长度从25 km增加到35.2 km。

1994-1996,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在贵州洞穴协会的协助下,承担了贵州省科学基金项目“双河洞穴系统成因与古环境研究”。对双河洞穴系统的区域地质、地貌、水文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对部分洞穴的洞穴图进行了重新测量,并补充了新发现的洞穴(红盖洞),使洞穴总长达到37.5公里。

65438-0998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地理学家理查德·迈耶博士应贵州省洞穴协会邀请,对洞穴及附近相关区域进行了考察。

2001年,在理查德·迈耶博士的推荐下,法国洞穴联盟和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派出6名洞穴科学家,与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和贵州洞穴协会的4名专家一起,组成“中法联合洞穴科学考察队”,在双河洞地区进行了20多天的考察和测量,使洞穴长度从35.2 km增加到50.5 km。

2003年1月,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在第九届CPPCC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上述研究报告的建议。

2004年8月,法国洞穴联盟和贵州洞穴协会的6名专家对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表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确定了168洞穴的具体位置。2004年3月19日,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授牌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绥阳双河洞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2005年3月,中国和法国的11洞穴专家再次对双河洞进行了探险。双河洞长度达85.29公里,居世界第20位。

2006年,双河洞被《环球时报》等32家都市报评为“外国人在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是贵州省唯一入选金奖的景区。

2011年4月7日至5月9日,贵州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洞穴专家与法国洞穴专家组成中法联合考察队,对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等溶洞进行考察。在调查期间,发现并测量了许多新洞穴,在新洞穴与双河洞穴成功连接后,双河洞穴系统的测量总长度达到138.409 km。

2012 10 10月3日,一支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对双河洞系中一个新创建的名为龙堂子水洞的洞穴进行了综合科考。科考队进入龙塘子水洞进行为期三天的调查,寻找未知洞穴生物,验证龙塘子水洞是否与其他已知洞穴相连。同时,央视对此次科考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直播,双河洞被央视授予“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地心之门”等荣誉。

2014 12 1-20,中法洞穴专家对双河洞进行了14联合科考,洞长更新为161.788 km,使双河洞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白云岩洞”、“世界第一大”。据洞穴专家预测,双河洞的理论长度应该在200公里以上,将超过马来西亚瓜尔金河洞1.89公里的长度,成为亚洲最长的洞穴。在洞穴勘探过程中,专家们还在洞穴中发现了珍贵的大熊猫化石和疑似犀牛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