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考是在历史的哪个阶段考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彻底打破了秦汉以来依靠血缘继承和宗族关系的用人制度,到清末结束,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什么是宫考?其实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监考人是皇帝。

宫考一开始是不存在的。科举考试始于公元605年,而宫考正式进入科学考试是在公元973年赵匡胤在宋太祖时期。在长达368年的科举史上,没有一次宫廷考试。

唐朝在武则天时期就有过殿试,但那是武则天一时兴起,在没有任何章程制度的情况下进行的,之后科举制度也没有改革。

此后,科举越来越受到重视,科举的章程制度也更加细化。自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起,新进士分为三类,其中一、二类称为“进士及其出身”,第三类称为“进士及其出身”,设宴招待琼·袁林。

但是,在早期,宫考是被淘汰的。很多进士被革职不满,有的逃往敌国。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无异于削弱自己,增强敌国。因此,宋朝不得不改革科举。自仁宗嘉_二年(公元1057年)起,不再招收宫考,平等录取实际上变成了省考后的复试,但皇帝重新排了前几名,所有进士都成了“天子之子”。

明清时,考完一次要排一次名,再举行一次复试,再排一次名。这两个排名仅供参考,不能统计。最后进行宫考,在前两次排名的基础上重新排名。前十名由皇帝审核决定,其他名次一般皇帝不予理会,认可阅卷官所做的工作,但所有名次都由皇帝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