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绘画的起源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时代的标志。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在文献记录中的应用而向文明过渡?。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出现宣告了中华文明的开始。同时,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也赋予了汉字独特的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籍文献中有各种各样的记载。“周易?”系词”下说:?上古世界之王傅,仰视苍穹,俯视大地,看鸟兽文化,看大地适性,近诸体,远诸物,于是展开八卦,了解神灵之德,万物之情。?再来:?古之治,以结治之,圣人易用书。?郑玄注:?结一根绳子是承诺,是大事,是大结;小事,总结其诀窍。?从汉字发展史的立场来看,甲骨文字系统产生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前文字历史阶段,而结体、八卦显然指的是这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前文字意义上的替代符号。但无论是打结还是八卦,都不能真正锻炼写作工具的功能。结绳的非表意性只能帮助记忆而不能表达思想。从八卦中提炼出八个符号,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通过这八个符号的演绎和变化揭示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使八卦在表意性上比结绳前进了一大步。但八卦本身的泛自然符号性,使其只具有表达阶级观念的功能,而无法从文本单位的层面对应真实的语言。这样一来,八卦和表意文字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战国中后期广泛流行?仓颉造字论?并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荀子?揭秘说:?有许多作家,但仓颉是唯一的一个。什么都做错了?五篇:?仓颉的作品也被自吹自擂者称为“私人的”,被唱反调者称为“公共的”。?文字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源于人类社会群体间思考和交流的需要,不可能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最多说明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家,有收集整理文字的权力。因为古代汉字被巫史垄断,成为绝地的媒介,所以产生了对汉字的拜物教,然后把汉字的创造归结为一个具有神奇天赋的人的创造:汉字的诞生也被赋予了神奇怪诞的色彩。(仓颉)龙的脸是奢侈的,他的眼睛是明亮的,他有一种真正的美德。当他出生时,他能够阅读,所以他从一个贫穷的地方改变了。他仰望魁星弯弯曲曲的走向,俯视龟鸟羽毛的山川,用手指创作文字。天上下着雨,夜里鬼哭狼嚎,藏着龙。?实际上,文字是文字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培育和提炼出来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次尝试到约定俗成。它绝不是一个人的一时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抛开各种关于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不谈,基于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资料,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半坡和仰韶陶器符号。从半坡仰韶陶器上的铭文来看,这些符号带有一些抽象的表意性质,而不是对自然动植物的写实性描述;这些雕版大多是沿陶碗外缘刻在黑色宽条纹和黑色三角条纹上,结构简单,多为单线组合。郭沫若认为:虽然描绘的意义尚未明确,但它无疑是一种具有文字性质的象征。例如花束或家族徽章。中国后来的器物,无论是陶器、青铜器,还是其他成品,都有给物体命名的传统,尤其是殷代的青铜器,上面有一些描绘家徽的文字,与这些符号非常相似。从后面到前面,就像从黄河下游到星海一样,彩陶上的那些刻痕,绝对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遗存。

虽然从书写的立场来看,仰韶半坡陶器在空间造型上缺乏丰富的构图,但对线的抽象把握显示了我们先民在审美体验上意识的复杂性,线的有意味的形式对现实和自然的超越显示了它在审美实践领域所达到的自由化程度。?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两大要素。相比较而言,色彩是一种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因为对色彩的感受是直接基于动物的自然反应。而线条则间接得多,难以感受和理解:需要更多的想法、想象和理解的元素和能力。?因此,有人认为仰韶半坡陶刻本身首先表现了先民对存在的思考,同时揭示了汉字的本质意义,也规定了汉字抽象表达的审美文化选择。

仰韶半坡陶器描绘符号后,公元前5000年大汶口、龙山的象形文字显示了汉字的演变?不一定是一脉相承的演变,造型感明显加强了。陶器的文字和符号已经有了平衡、对称比例等复杂的空间结构和造型关系?。这表明大汶口的象形符号已经超越了半坡刻字的纯表意阶段,进入了象形表意文字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半坡仰韶陶刻到大汶口象形文字再到甲骨文书写系统,汉字走过了一条从抽象到象形再到抽象的道路。这就规定了汉字的抽象性,也避免了前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描绘符号过于专一、象形而导致汉字沦为绘画的危险。在写作发展史上一直都有吗?字画同源?这种观念回避和忽略了汉字早期发展的史实,只关注汉字早期历史的某些表象,不符合汉字起源的史实。其实从一开始,汉字和绘画就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在仰韶、半坡之前的文字时期,汉字的抽象性已经显露出来,绘画的写实倾向也在同一时期充分显露出来。比如人脸上有鱼纹、手拉手成群起舞的写实绘画形象,与陶器铭文的抽象、朴素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汉字在它的前文字时期,曾经依靠象形文字来摆脱自身的生存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知领域在不断扩大,思维和语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新事物新概念都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体现,这就让刻字陷入了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象形来扩大词类。在汉字发展的早期,象形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抽象表意的基础上为汉字的扩展和增殖提供了通道,从而建立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系统。郭沫若认为?汉字的起源应该分为两个系统:指物系统和象形系统。指示系统应该出现在象形系统之前。指的是事物先于象形,即随机描绘先于图画?。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汉字起源的史实的。

象形表意美学的文化模式支撑着汉字从半坡陶刻到甲骨文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在汉字母体中孕育出独特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上,古巴比伦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是在公元前4000年写成的。两者都经历了5000年的象形字阶段,而这两个古代象形字之所以在公元后解体,是因为它们的纯象形字没有抽象表意的支撑,成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自然物的绘画。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音标虽然在抽象上与早期汉字相似,但在书写上缺乏独立的空间造型和构图变化,也缺乏与书法艺术亲和的可能性,汉字之所以能成为书法艺术的材料,在于汉字的象形超越了模拟的客观物体,获得了独立的象征意义。?一个词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对象,而是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种抽象和密集,使得汉字避免陷入写实绘画的泥潭。同时,汉字的抽象以象形为基础,使得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为汉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本图式,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

相关知识:各种书法风格

1:甲骨文

古文字是一种文字的名称,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最早用于占卜。占卜之后,占卜的时期,占卜者的名字,占卜的内容都用小刀刻在占卜的旁边。

有些还刻上了几天后应验的吉凶。学者称这种记录为甲骨文,是对未来结局的占卜,在殷商时期更为流行。甲骨文发现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是商代晚期皇家占卜的记录。是3000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文是我们能看到的早期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瑰宝。他的笔触变得厚重、方圆、轻快,带有一定的节奏感。方圆到处都是转折点,方的陡峭,圆的柔和。它的线条比陶文的更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独特的线条艺术奠定了基础和节奏。甲骨文扎成长方形,奠定了汉字字体的基础。甲骨文的结是随身体而成形的,随它去吧。其结构长短不一,方圆多变,长扁随形,字体变化较大,错落和谐。甲骨文中已经普遍具备了汉字的书写原则,如高低不平、避重就轻、弓声附和、势不可挡等。

2.金文

古文字中的一种文字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这是铸造或雕刻在金属中鼎器上的铭文,盛行于周朝。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附在青铜器上,铸鼎是为了“使人知道神的背信弃义”,所以是宗教祭祀的礼器。青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文琪、古文。与甲骨文相比,与青铜器一起铸造的铭文线条更为刚劲有力,文字的象形意义更强。青铜器铭文的形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殷代类似甲骨文,周初逐渐工整雄伟,战国末期类似小篆。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发现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虽然资料不多,但都早于殷墟甲骨文。周朝是青铜器铭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李潺》、《天界之死》、《大丁羽》、《壁板》、《石三盘》、《木吉子的白盘》、《丁颂》。其中尤以司母戊鼎、潘和毛最为著名,艺术成就最高。

3.石刻

石刻起源于周朝,兴盛于秦朝。东周时期,秦的《鼓书》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在10花岗岩鼓形石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歌颂秦的狩猎情况,故又称狩猎。传说最早的石刻是夏朝的《沈备》,刻诗的风格与《诗经》相似。石鼓文的书法风格属于篆书体系,其字体与《说文解字》所载篆书相近。其书法价值堪比甲骨文和金文,书法历来备受推崇。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宜山石雕、泰山石雕、琅琊石雕、惠济石雕。

4.竹丝墨

书法是最重要的艺术,但秦汉以前的书法原著,只能在剑、博盟的书里看到。古代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用牛筋、丝线、麻绳等编织竹简。最早的竹简和帛墨考古发现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写在石策或玉策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等。中国书法经过甲骨文和金文,到达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商朝以来的人物在诸侯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与道争的局面。如北晋的“蝌蚪散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更是曲折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不像西周时期那么厚重,取而代之的是细长的人物,呈现出一种圆润的美感,如“吴王傅槎一镜”。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墨迹,如竹简、帛书和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