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前辈历史的采访稿

1.采访稿了解长辈如何过年。新年到了,大家围着桌子聊天看电视。于是,我就趁这个机会问了一下我爸妈,他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我问:“爸爸妈妈,你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我妈一听我问这个问题,顿时来了兴趣,聊个没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庆祝春节。除了贴春联、倒福字、打扫卫生等传统习俗,我们还得自己包汤圆,用石灰水粉刷墙壁,用松针覆盖客厅!”

“哦,春节期间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我问。

“当然,是店里的松针!那时,我们将上山去采集松针。运气好的话还能捡松果!捡完松针,要等到大年三十才散,然后要到第四年的初四才能扫走。那三天,松针的香味让我们舒服得连扫都不想扫!”

爸爸见妈妈说完了,就急不可耐地开口了。“小时候,我比你更重视过年。不仅要贴春联,倒福字,打扫卫生,还要祭祖,送灶,拜见财神!那时候过年,我们要在孩子枕头底下放糖。孩子起来后,把糖吃了,不会乱说。”说完之后,他笑了。

“爸爸,你现在改掉不乱说的毛病了吗?”我故意问道。

爸爸听后不知道怎么办,故意傻笑。又一本正经:“下一个题目!别问这个了,真的。”

“你小时候过春节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我问。

“当然是吃年夜饭啦!那时候穷,平时早中晚几乎都是稀饭加咸菜。鱼只能在除夕夜吃。所以那时候我们兄弟一等年夜饭,就只吃肉不吃菜。”说完,父亲甜甜一笑。

“你有压岁钱吗?”我又问。

妈妈笑着点点头,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是啊,不过我们以前钱不多,爷爷奶奶就给了我们一个大红包。”

我听了,心想:天啊!大红包!里面有几十万块钱吗?哇!我流口水了。

我妈好像猜到了我的心思,故意咳嗽了几声,说:“李娟,你别想了。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不像你一样快乐。新年一到,我就给你几百个。你妈的压岁钱最多一两。”爸爸也插话说:“我也是。”(我也是)

“哦,算了吧,面试结束了。”我沮丧地对他们说。

2.采访家里一位长辈的经历。就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老师让我们采访老人的有趣故事,于是我采访了全家...

我妈小时候去朋友家玩。那时候她连坐三轮车的钱都没有,更别说打车了。那时候我妈住在广场路,离清明桥(朋友住的地方)有三公里。妈妈出发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于是开始哭,在街上哭,走来走去,我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幸运的是,一个扫垃圾的大叔终于把她送回家了。

父亲小时候和爷爷一起上山捕虾。他一把抓住它,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爷爷扶起爸爸,又去抓虾了。黄昏时,父亲和祖父回到家,在口袋里摸了摸。奇怪的是,钥匙不见了,他们到处都找不到。“啊,一定是掉到水里了!”爷爷急忙爬上山,在水里摸索着。因为水不太深,所以很容易找到。几个小时后,他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钥匙。

保姆阿姨五岁的时候,爸爸叫她上山砍柴,阿姨从家里拿了一把斧子就上山了。到了半山腰,我累坏了,所以我休息了一下。我姑姑休息,拼命砍树。我砍的时候,树没砍,手却被砍了。真倒霉...

哈哈,一个比一个搞笑。我有他们的把柄,以后不怕被骂!

3.采访一位经历过事实的前辈。怎么写作文?女孩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他们的离开对双方父母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王迎兵,15岁,是沈放和张一娇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事发当晚她哭了一夜,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村民、姚辉中学三年级教师张小康回忆说,这两个孩子非常喜欢帮助别人,每个人都喜欢他们。“这么早走太可惜了!”“芳芳真是个好娃娃,周六要去给奶奶买耳环。没想到……”说起女儿沈芳,沈玉萍哽咽了。

他说芳芳是个外向的孩子,对长辈特别孝顺。我是司机,经常去外地。我妈妈在县城工作。孩子和奶奶在一起,经常给奶奶做饭。我爸妈回家,她就陪他们聊天,解闷。

在张一娇的日记里,我曾经写过一篇日记,题目是《人生》。“生命宝贵而短暂,我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个语文课的代表最擅长写作文。64岁的爷爷张志贤说,张一娇的父母一直在新疆打工,孩子平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孩子们很懂事,很有爱心。

奶奶患有脑梗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们忙完之后,给她喂饭,给她擦身。听到孩子离开的消息后,奶奶几次晕倒,现在还在打点滴。

得知自己不会游泳,65,438+05岁的申芳和王铸跳入运河,去救溺水的同伴张一娇。最后,申芳和张一娇因水流湍急而丧生,王铸获救。高陵县教育局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师生向沈芳和王铸两位救人者学习。

沈芳、王铸和张一娇都来自高陵县姚辉乡东升村。他们不仅15岁,还在高陵县姚辉中学上学,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他们几乎每天上学,放学,做作业。17年4月下午3点多,三人参加完学校的期中考试后一起骑车回家。

后来邻村的一个同学找到他们三个玩。下午5点,三人相约护送同学回家。晚上7点左右,回来的路上,骑车经过村西南景辉区的一座小桥时,张一娇骑车拐弯时不慎摔倒,掉入2米深的水中。

水渠里的水很急,张一娇一下子被冲出好几米。她挣扎着喊“救命”。拯救生命。

4.采访父母的采访稿我知道我花更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信息,拟定一个完美的采访提纲。一般新闻报道也非常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要善于研究和分析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撰写采访提纲。

但这种数据分析有限,面试提纲也比较粗糙。因为一般新闻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记者只要善于提问,往往会有所收获。但是,单一的、相对独立的事实的深度不足以进行深度报道。

对“为什么”和“如何”的研究,使得背景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成为记者在深度报道和采访前期花费大量精力的地方。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发展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感、有远见地选择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败。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实生活中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睿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一个擅长深度报道的栏目,但那些看似冰冷的新闻事件,只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记者们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杂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合适的报道题材。其次,收集和分析背景信息。

新闻事件的背景一般包括:补充史料、表现事物关系的材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材料、数据事实等。收集和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和采访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整个报道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快速进入采访角色,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为了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央视记者水均益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联系基辛格的办公室进行采访。他还向办公室人员解释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好处,最终让基辛格接受了专访。

最后,拟定一份全面、深入、清晰的面试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维水平的体现。一份好的采访提纲可以帮助记者坚定信心,面对逆境保持冷静,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获得完美的结果。

杜俊飞在《深度报道的原则》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州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兰(Lalu Gilland)曾推出一个设计采访提纲的辅助公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置问题时,要涉及以下几个具体问题:目标——你(或组织)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障碍——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目前的阻力是多少?解决方案-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矛盾的方案?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基于谁的观点?当然,采访提纲的起草也与记者自身的采访习惯和沟通方式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问题的独特性、准确性、连贯性、创造性和引人入胜性。

说到底,面试无非就是一场生动活泼、深思熟虑的谈话。具体提问技巧包括: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就是一开始就问一些比较难的、密切相关的问题,然后扩展成比较笼统的问题。

适合面试那些善于言辞,思维敏捷,有自信的人。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诚高效,开门见山能让对方觉得你知道该做什么,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提出问题,探索未知细节。深度报道有很多尖锐的问题,有时候难免让记者碰壁。被采访者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不得要领,要么故意拒绝,闪烁其词,敷衍了事。

这就需要记者有提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和气氛,逐步引入话题;或者旁敲侧击,追根溯源,引出不为人知的细节。

3.归纳性的问题会导致生动而有说服力的对话。在引导性提问中,被采访者要敏感,要愿意争辩,而记者要把握谈话的时机,用语气、语调或措辞诱导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

引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和谐程度。因为引导性问题很容易让谈话达到不妥协的地步,但只要维持和谐的关系,就有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相。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技巧,因为深度报道问题大多具有针对性、针对性和排他性,需要给被采访者留出思考和说明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被采访者,所以可能会得到他们得不到的直接问题。刻意保持面无表情有时也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说过,“我发现电视访谈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问一个很美的问题,然后在对方回答完之后你会沉默三四秒,仿佛你还在期待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对方会觉得有点尴尬,跟你聊更多的事情。”

善于观察和倾听,捕捉面试问答中不能透露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记者“采访时不要忘记带上你的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因为深度报道和采访需要记者的全身心投入。很多鲜为人知的道理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通过调动包括内心在内的所有感官感知到的。(1)选择合适的视角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指的是把握事物相互关系的宏观的、整体的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感受和想法的角度;也可能是指实地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和细心的观察会使记者获得准确、直接和有特色的信息。

(2)做一个。

5.历史事件的采访稿怎么写?发动Xi事变,改写中国近代史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张学良逝世,享年1,01。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看到任何对Xi事件的直接评价。

本报独家获得了张学良回忆Xi事变的口述史料。他亲自追溯了Xi安事件的情绪和原因,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大谜题,澄清了历史学家的各种猜测和臆测。在口述录音采访中,张学良揭开了尘封了60多年的历史场景。他说,在抗议Xi事件后,蒋委员长亲自告诉他:“我不想镇压共产党。

我不打压共产党,而是配合* * *。“中国的历史,国民党的命运,从此改写,中国* * *和* * *易攻难守。

研究张学良事迹的业余历史学家郭冠英和美国历史学家唐德刚在1990取得张学良的同意,就张学良发起Xi事变和张学良与蒋公交往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录音采访。整理好录音稿后,由本报刊登。

这是张学良对Xi事件的首次采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已经把蒋公和Xi事件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了。

访问中,张学良主动承认,2010年九一八不抵抗政策在东北被放弃,责任不在中央,在他。张学良在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个口述历史项目,但必须在有关方面去世后才能公开。

本报获得的录音记录有一万多字,更是弥足珍贵。(1)Xi事件是被逼出来的!选择自己镇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从国外回来(1934从欧洲回来)要打* * *呢?张:那时候老校长对我真的很好。我回来的时候他告诉我的。他告诉了我一切。他说:韩庆,我知道你很有趣。回来就不玩了。

第二,你选择。在走出去之前,中国所有人都不理解你。你选择你愿意做的事情。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刘黑七,一个是土匪。那时候,有很多麻烦。去打刘黑七吧。

一种是你叫* * *去三省(河南湖北安徽)。我不想打土匪,所以我决定镇压共产党。

我自己选的。当时汪精卫的意思是让我当京沪警备司令。

回来吧,我自己,凭良心,愿意当京沪卫戍司令。我当时就跟老校长说清楚了,他不会允许我的。郭:值班室主任?张:不是这个。大多数人不明白这一点。东北军是我的负担。

我跟老总统说,我不想带东北军,不干了。我当京沪卫戍司令,就不带东北军了。说白了就是不想带兵,不干了。这是一种负担。

所以,这个包袱始终是我无法摆脱的包袱。说到底,原因还是这个负担。一般东北的兵都会怪我这句话。你和蒋先生有这样的关系。我们和你一起来的。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中央不要我们,就算死也拿不到...军政部门命令我们去领抚恤金,但我们得回老家去领。

然后回东北拿?这不合理吗?所以我摆脱不了这个包袱。于是我真的是国难当头,家仇未了,在东北也摆脱不了这个包袱。

后来戴笠跟我说了一件事。他说你说这话我们不理解,东北军是你的包袱?现在我们也有包袱了,也一样。这部分我该怎么做?所以人,你,你没做到,你得有下属,尤其是我们中国。以前你不做主任,我做下属,明天我来找你。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东北三省总司令,父亲去世了。我没有准备好!我不想这么做!唐:不小心。张:世界就是这么回事。没有这样的准备。没有准备。

好像在说,我不会给你讲笑话?我不接触文人。我说你是一条蛆。如果你不起床,我们该怎么办?我是不会和你(文人)一起远离鬼神的。

请注意你们三个,人,伟大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人生自我评价:失败郭:汉宫,你觉得你的人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张:失败。

郭:为什么?张:我自己想想。我说我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小的时候完全靠自己,什么都不跟别人商量。

我和王讨论过一两次,除了有时候非常重大的事情。我非常尊敬他。他是我的秘书长,其他一切都靠我自己。我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骄傲,度过了几件大事:郭松龄叛逃,父亲去世。

郭松龄的叛逃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父亲的去世是我最难过的事情。我要处理内忧外患,所以也花了。后来和中央合作了这么多年,特别是蒋先生几乎把北方事务完全交给我的时候,我非常自豪。

我自己也经常说,做云做雨差不多是世界的三分之二。不能说有第二有第一。我把北方的事务都留给了我,管理这么多省份。

我当时才二十八九岁。所以我自己记住了,我为自己骄傲,我没有给别人。

我从来不像别人一样去想这件事的未来。我从来没想过。我只是觉得我会照我做的去做。当我自己下定决心的时候,我总是那么坚定。

我在其中自私吗?我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我问心无愧吗?好吧,不,我问心无愧。我不自私。我敢说,我那样做(Xi事件)没有任何个人利益。

我没有做过任何与我个人地位和利益相关的事情。我没有。如果我有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不会有Xi事件。

我告诉你,我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我什么都不要。所以,姜先生可以原谅我。

我向蒋先生要钱吗?我在向他要地盘?我没有。我牺牲了自己。

牺牲自己。为什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别打了。我说,我们跟* *斗什么?他们都来自中国。你在玩什么?都是政治问题,以后再说是我的想法。

我告诉龚洁,如果我说* * *,你会憋不住的。他说为什么?我说* *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