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二十渡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最初是由南方吴越的祖先为祭拜龙的祖先而创立的。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节日介绍
从字面上看,端午节也有“端午”、“崇武”、“崇武”等名称。“段”在古汉语中有始有终的意思,叫“段五”就跟叫“初五”一样。《风土人情》说:“仲夏端午。结束,开始。”一个月有三个五天,前五天是“端午”。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头几天分别称为首尾相连。元代陈《岁时广记》云:“城尘人以五月初一为首尾,初二为首尾,偶数五为首尾。”
按照天干地支的时间顺序,农历正月从银月开始,按照辰巳子丑寅卯的时间顺序,五月为“午月”,午时为“晴天”,所以端午节又叫“端阳”。下午,古人和“五”是共同的,所以端午节和端午是同义词。由于月数和日数相同,人们也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有20多种,如端午、端阳、崇武节、重阳节、当五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龙舟节、玉兰节、屈原节、午时节、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时节、元宵节等。
端午节的几个名称叫做:
1,端午节“段”有“初”的意思,所以“端午”是“初五”。根据历法,五月是“正午”月份,所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龙舟节”。《燕京岁时年谱》记载:“初五为五月初五,‘段’字音译亦盖戳。”
2、端阳节据《荆楚纪年》记载,因仲夏登山,太阳当空,五月为盛夏,其第一个下午是登高晒太阳的好日子,故称“端阳节”。
3.中秋节属于十二地支,农历五月是仲秋,五与五谐音,所以端午节也叫中秋节或中秋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4.端午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非常流行,在那里叫龙舟。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能始于原始社会。龙舟比赛历史悠久,流传了2000多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船比赛。它传到国外后,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5.第五汛期在上海部分农村和杭州湾北岸附近,如奉贤、南汇等地,习惯上称“端午”为“当午汛期”。
6、天上的节日名称来源于阴阳数。田汝澄《西湖游记》卷二十明代晁《乐》:“端午为中天节,因太阳中午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故称中天节”。日本将5月5日定为“男孩节”,可能也是基于日中节,因为日本认为只有男性继承了普世精神。
7.沐浴兰花节端午节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曹兰汤洗澡和去污。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8.解宗节古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时,有一种比每人叶子长短的游戏,老年人获胜,所以也叫“解宗节”。
9.女儿节沈明帮《万部杂记》:“五月女儿节为端午,穿艾叶,五毒符。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结了婚的女人也回老家,因为叫女儿节。”
10.端礼仪是在夏天到来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沐浴驱蚊的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疟疾可以被赶走,这个蚊虫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过。
11.端午节既是一个古老的图腾节日,也是一个“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因此,端午节的习俗是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
历史渊源
“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段五”就是“第五天”。根据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端午”逐渐成为“端午节”。《燕京岁时》记载“五月初五,是五月字的音译。”起源传说总结了端午节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玉兰节论
古人五月采兰草,流行用兰草汤洗澡排毒。“大戴”吗?夏看了,“可能...煮梅为豆,存兰为浴。”屈原的九歌?云,“浴兰堂沐芳华挑衣若影”南朝梁人在《荆楚纪年》中写道:“五月五日为浴兰节。”这一习俗流传到唐宋时期,又被称为端午沐浴兰花之月。
《大戴李记》为汉文帝著名礼学家大德所选,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说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那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2.“恶日”论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是不吉利的日子,有“不提五月之子”的习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无论男女都不能抚养。一旦养起来,男人会害父亲,女人会害母亲。甚至有“官到五月不动”、“五月盖房子是秃头”的说法。这种习俗最迟从战国时期一直流行到汉代。这一习俗在崇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和《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爸求他妈不要生。他认为“五月比胡琦长,对他的父母来说是不好的。”
《风俗通》中的佚文说,五月五日生孩子会害了父女和母亲。
《论衡》作者王充也记载“正月、五月、五月,禁杀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宋徽宗赵霁的五名学生从小就被寄养在皇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这一天从先秦开始就是不吉利的一天。这一天插菖蒲艾蒿驱鬼熏白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3.缅怀历史人物
(1)纪念屈原
屈原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提拔人才,赋予权力,使富裕起来,并力主联合抗秦。然而,他遭到了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米饭,外面包彩色丝绸的办法来发展粽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
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他的父亲淹死在河里,好几天没见到他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之后,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
4.祭龙图腾说
这种龙观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
(1)吃粽子和赛跑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龙舟是用来比赛的。
(2)杜菁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形似龙”的习俗。
(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5、来自夏季的至日理论
夏季至日理论的发起人是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风俗习惯史》(香港勤兴书店1963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起源于古代,三代并流,秦汉时扩展为江河,唐宋时扩展为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季至日理论,学者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另一篇《端午节起源论》(《文史知识》第5期,1983)中认为端午节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季至日,并提出屈原与端午节“斗百草”、“采杂药”无关。
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1)权威著作《荆楚隋记》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了夏季的至日节。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
(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与屈原无关。
(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
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2006年6月5-4月38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先生再次完善了夏季理论,提出端午节是夏季的说法。
6、端午节10说
一个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对端午节的考证表明,端午节是古代吴越举行的图腾节日,实际上是一个龙舟节。
第二种理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据《齐续衡》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死于汨罗江。这一天,楚人用竹筒把米扔进河里哀悼。
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
根据这四种理论,东汉蔡邕在《曹勤》中记载的端午节是对先贤的纪念。
蔡勇
五种学说认为,宋高澄所刊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天天操练水军。
第六种学说认为,梁宗谷《荆州岁时年谱》讲述端午节是为了迎接“道神”伍子胥。《后汉书》还写道,浙江祝曹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跳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举行各种逆流仪式悼念伍子胥。
七说道书上记载五月初五是祭祖日。
八说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为寻父而死,投江自尽而举行的。
《九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季至日节。那时候,正值仲夏之日,一切都在夏季至日中蓬勃发展,并没有什么令人害怕的东西。因此,在五月初五,五色印章被用来作为门户,以惩罚邪恶的精神。民间传说端午节起源于湖北绵阳的胡莎湖。四个劫富济贫的英雄,在五月初五被当地官兵围攻,淹死在河里。当地人民非常悲伤,并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哀悼。
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拜龙族祖先的吉日,并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月亮日”,起源于中原北部,是为了纪念屈原和其他历史人物。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习俗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