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考试重点
(一)认识儒、道、墨、法四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孟荀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和思想,并作简要评价。——(正文第2-3页)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
政治思想——①提倡“以德治国”(包括民本思想);(2)提出“正名”的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中实事求是,
“时时学”“学思结合”“尽教师之责”
评价:①当时不被重视,但经过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尊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核心)和“民比君更有价值”(p正文第5-6页)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义利之前,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被奉为经典,后被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系统的“仁政”政治理论,成为儒学的重要创始人。
(3)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洲圣人”,对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荀子:哲学思想—— ①“天有其理”与“利用天命”(唯物主义)——(P正文第7页)
(2)性恶论(但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为主,礼法结合。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长期被正统儒家所忽视。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师,他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正文第4页
②辩证思维(矛盾及其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是第一个探索宇宙起源的哲学家。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包括哲学、伦理道德、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人格。
庄子?哲学思想——“同质的事物”(万物本质相同);——(正文第8-9页)
“逍遥”(对事物采取袖手旁观、超然物外的态度)。
天人“不可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和散文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P正文第9-10页)?(2)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政治改革创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大师。
②他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年间,法律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观念——“兼爱”、“非攻”、“重金”、“节俭”——(p正文第7-8页)
评价:①代表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形成有什么意义?-(p正文第11页)
(1)对后世文化学术研究的发展影响很大。(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孕育着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3)道家思想是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1)春秋末期,其创始人为孔子,主张“仁”“礼”之说,但未被统治阶级重用。
(2)战国初期发展时期,孟子提倡“仁政”,提出“重民轻君”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2)知道汉代百家被罢黜,儒术成为正统的史实。
1,汉代儒学:-(正文p页13-14)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了阴阳家、黄老、法家的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合一”论:君权神授;
(3)理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天人之际?(2)神权?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团结(“新”之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分裂势力;
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地位;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的理由:成为正统的理由:
(1)理学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根本原因)有积极作用。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生参政,设置国子监和地方县学,确定为教科书,极大地弘扬了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