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的历史沿革
据龙川旧志,龙川“居郡上游,河、赣奔流时,为听潮之屏障,则固三省咽喉,围门户”为“水陆要道”。龙川城(今陀城)是龙川最早的古城。从秦朝到民国,都是由一个县或者一个州来统治。柳永在南汉时,迁州。州县共存400余年,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被称为岭南古城。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秦致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东乡,东龙出地,即洞泉流,因谓之数。据《南越志》:“县北有龙洞山,顺有五色龙,可乘云出入此洞。”县名由此而来。据记载,新石器时代,在龙川的坑梓里、上阴牛背岭、子岭头、九龙岗、牛角塘、邓云鲤鱼山、龙母坪北岗等地,就有从事渔猎、农耕、织布等活动的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萍到南越,设龙川郡、赵佗为令,隶属南海郡。龙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博罗东乡(古龙川)有一条龙,即洞流泉,因之得名;有一天,龙潭从山上划入四川,故名龙川。当时的龙川县幅员辽阔,包括今天粤东的大部分地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成为南越军事国王,龙川归南越管辖。今天,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名县之一。
建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李安平全县,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部分地区。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归汉,封地保留。龙川县仍属南越国管辖。
丁原六年(前111),设汉平南越,龙川属南海郡。
狄咸建安八年(203),改交州,龙川属南海郡。
狄咸建安十八年(213),改靖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元年(222),荆州被弃,复邦交国,龙川属南海郡。
黄武五年(226),南海郡设于广州,不久成为胶州,龙川属南海郡。
永安七年(264),废州设在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南海郡划归东关郡,龙川郡划归兴宁郡,仍属南海郡。
大和元年(366),龙川析相磊郡,均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多次分置新县。
南宋时期(420 ~ 479),相磊并入龙川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龙川析河源、新丰郡。
田亮入狱两年(503年),南海设在梁化县。龙川县位于相磊县,属于梁化县。
隋开帝九年(589年),在龙川设置总经理公署。
隋开帝十一年(591),总经理迁桂山,龙川并入河源县,并入兴宁县。
杨迪大业元年(605年),陇川县废于周迅。
唐武德五年(622),废弃的龙川郡重新流通。
贞观元年(627)设岭南道,属州。
第二年(691年),在废州设相磊县和富雷乡县。
天宝元年(742),相磊县改为海丰县。
甘源元年(758),废弃的海丰县重新流通。
五代南汉刘李干衡元年(917),周振设在周迅,相磊郡(今陇川佗城)迁至周迅。这些县共存,只管理相磊县。
宋开宝四年(971),设广南东路,相磊恢复陇川郡,属周迅。
宣和二年(1120),龙川改为姜磊县,隶属周迅。
绍兴三年(1133),废弃的姜磊河恢复为龙川郡,属周迅。
元十三年(1276),江西中书省废弃广南东路设广东路,改道沿州,仍设龙川城(今佗城)。
至元二十三年(1286),周迅道降为散州,陇川属周迅。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广东省设立为书省,徽州道改为府,周迅仍存,龙川属周迅。次年,费并入徽州府,陇川属之。
洪武九年,广东中书省改为广东外交部,龙川属徽州府。
郑德十三年(1518),龙川入驻和平县,属徽州府。至此,龙川版图已成定局。
明嘉靖以来,县域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清雍正九年(1731),龙川属徽州府。
光绪元年(1875),设置惠家朝路,龙川仍属徽州府。
民国二年(1913),撤销广东外交部和徽州府,成立广东潮州卫理公会,隶属龙川。
15年,龙川隶属广东省东江管委会。民国20年,隶属广东东江绥靖专员公署。
26年,隶属广东省第四任行政公署。
35年,隶属广东省第六任行政公署。
194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成立,龙川隶属广东省东江管委会,次年隶属东江行政公署。
1952,隶属粤东行署专员办公室。
1956,隶属惠阳区专员办。
1959,隶属韶关地区专员办。
1963年,惠阳区专员公署恢复,龙川属之。
1968,隶属惠阳区革委会,1981转1987,隶属惠阳区专员办。
1988 1月,惠阳区专员办撤销,分惠州、河源、汕尾、东莞四市,龙川归河源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