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中外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从古至今,许多文学理论家都对文学起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
(1)代表性理论。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斯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模仿的本能根植于人性。古罗马的卢克莱修和贺拉斯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马佐尼把诗歌既视为模仿的艺术,又视为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结于模仿的游戏。后来,英国的西德尼通过对印度原始文学的探讨,指出文学起源于具有教育和愉悦意义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来源是自然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的思想。但他们把模仿解读为一种人性,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能力形成的巨大作用。
②神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诗歌的产生被解释为上帝的灵感对诗人的依附。中世纪的欧洲人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例如,薄伽丘认为诗歌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它起源于上帝的思想。就连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透露出诗歌是上帝赋予的观点。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神启”论逐渐失去了说服力。18世纪,一批哲学家(如赫尔德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性。
3博弈论。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代表理论的同时,公开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将诗歌视为“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艺术起源的“博弈论”正式形成。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用过剩的精力去实现自由,这就是博弈;以及艺术活动,也就是在游戏中引导源头。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潘塞补充了席勒的观点,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人的游戏》等书的作者格鲁斯批判地接受了席勒的“博弈论”,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实践活动的准备和实践。“博弈论”受到了海底平顶山、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物”这一观点时,普列汉诺夫就部分肯定了这一观点上的“博弈论”。
④精神表现论。把艺术作为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的表现形式。)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出现了。在19世纪,它被浪漫主义艺术家和理论家广泛提倡。雪莱在关于诗歌的辩论中说,诗歌是“一个野蛮人表达他周围的感情”,是“想象力的表现”。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源于不反映现实却能完善自身的想象。这种“想象表达理论”也得到了布拉德利、王尔德等人的支持。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情绪表达理论”有更多的支持者。《艺术的起源》的作者希尔将艺术描述为“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现代美学家,如瑞德·李察、阿伯克龙比、理查德等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理论”。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对任何理性思想的表达,主张“直觉即表达”,“直觉即艺术”。实际上,他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一种只能反映个体形象的低级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达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驱动力;性本能总是被现实所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幻想生活创作中时,艺术就产生了,所以艺术本质上是一种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相似。他们都有大量的信徒,在西方仍然很受欢迎。以上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点;但他们总是把人的心理看作脱离现实生活的超验之物,未能真正解决艺术的本源问题,而只是将其抽象化、神秘化。
(5)巫术理论。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首先谈到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诗歌源于巫术。自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特兰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落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法国考古学家赖纳赫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巫术,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这种说法从20世纪开始就相当流行,许多当代美学家(吉德森等人)都认同这种说法。然而,马林诺夫斯基和其他民族学家提供的信息表明,一些原始部落只有艺术而没有巫术,这使得“巫术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6.劳动理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显然始于19世纪后期的一群人种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德国的卡尔·费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加强劳动的效果。德索托在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也谈到了诗歌与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诗歌的目的不是强化劳动,而是让劳动变得更容易。普列汉诺夫在他的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讨论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例子。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虽然并不总是直接相关。”几年来,苏联和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盛行艺术源于劳动的观点。但有时单纯寻求劳动与艺术的“直接联系”并不能完全解释一切原始艺术的起源,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论”要防止简单化和绝对化。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自19世纪以来,还出现了其他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比如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因素决定的。他和德国人类学家拉泽尔被称为“社会学派”;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艺术(尤其是音乐)起源于鸟类和动物与生俱来的性吸引力。关于这种艺术起源的“性理论”现在已经被大多数美学家所抛弃。当代美国史前考古学家马尔夏克认为,最早的艺术是原始人记录季节变化的符号系统,等等。
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很多关于艺术起源或者原始艺术的描述,中国的古籍一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很早。汉代的郑玄在《诗经·序》中说:“诗之盛,超乎帝王之界。”将“诗的兴起”设定在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唐代孔在《毛诗正义》中,认为诗歌“不可初和”,“讴歌自己久矣”。南北朝时,沈约在《宋·谢舒·凌云传》中说:“然而,歌唱是与生俱来的,从人的出生开始是恰当的。”与他同时代的刘勰也持相同观点。可见中国1500年前的古代学者已经得出了文艺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结论。同时,我国古籍中也有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的描述,《鲁春秋古乐》说,音乐原曲是由“八风之声”、“听凤之声”产生的;《道史后记X》写道:帝尧“活奏山河之音,唱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音乐歌曲具有“反映万物生命”的特点。这其实是一门艺术。
起源于模仿的想法。《尚书》顺典曰:“诗言志,宋总言,声总守,法和。”《礼乐记》说:“凡声皆由人心生。人心一动,物尽其然。感物而动,为声所形。”《毛诗序》说:“诗人有志气之地。心中有抱负,说话如诗。情感在中间运动,在文字中形成。话不够就叹气,话不够就唱歌。”这些观点类似于西方的“表情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诗言志”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鲁的《春秋·古乐》记载了传说中的“葛之乐”的称号,这个称号起源于古代。其中《分五谷》讲的是农业生产,《动物总论》的极端讲的是狩猎生活。鲁《春秋》、《淮南子道英训》描述了“前呼恶言,后应恶言”的“举重劝谏之歌”。《史记》引用了黄三的传记,《古今图书集》引用了辨乐论,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之歌”。大概是基于这种情况,《弓玄十五年公羊传》的注释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其中蕴含着劳动产生诗歌的思想。易经说:“雷从地下出来,是努力为将来作准备,前王以乐敬德,褒扬上帝。”《李周》说:“大同通鬼神。”《汉书》曰:“乐师唱九德,诵六诗,郊庙荐之,鬼神赏之。””对巴吉说...是妫水之歌,以召为生。”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音乐和舞蹈与仪式巫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见,在中国的古籍中,对艺术的起源也有过多方面的论述。以上所列观点均为推测性假设,未得到学术界认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掌握信息,每个人都只掌握了问题的一面。今天研究文学艺术起源,有以下材料:①史前考古材料;(2)现存原始部落的民族学资料;(3)古籍中对文学艺术起源的描述;④儿童艺术心理学参考资料。相比较而言,史前考古资料最为可靠。但是,基本上口头流传下来的原始文献,像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是极难在史前考古资料中留下痕迹的。因此,20世纪初,澳大利亚土著人、南非布须曼人、爱斯基摩人(他们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民族)、太平洋诸岛的美拉尼西亚人和波里尼亚洲人、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牧民族)以及中国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佤族、纳西族、独龙族、怒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此外,各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鲁迅的论述表明:
第一,文学起源于集体劳动。
二、文学源于实用(调节劳动,减轻疲劳)。
第三,文学在发展,原始文学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