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有哪些历史遗迹和故事?

周村,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虞陵的一座城市,自古以来商业发达,齐国中心临淄自春秋以来迅速衰落。然而,周村地区的玉岭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一直到唐代都是齐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周村丝绸运回长安,出口波斯等国,是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到明清时期,周村作为“天下第一村”和最早开放的商埠而闻名天下,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城镇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分工明确,商业极为繁荣,被誉为“天下第一村”、“金州村”、“旱码头”。其月税收一度相当于陕西省一年。周村干船坞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无水连接的干船坞之一。明朝嘉靖年间,称为“周村店”。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描述:“康熙至义海之间,周村商贾云集,占尽市场者,车马合流。”1775年,乾隆南巡时游览周村,将周村命名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及省会济南、潍县(今潍坊)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成为以鲁中为中心辐射全国、跨越长江(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史称“金州村”、“黄金周村”。周村史料丰富,但本人能力有限,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商业、丝绸、宗教、民俗等文化传统来展现天下第一村的繁华。与其他地区相比,周村的商业文化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个性。先说周村商业文化的兴起。据常山县志记载,明代中期,周村只有“三百户”,但已经具备了集镇城市形成的前提条件。证明周村商业发展早、起点高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出现了一个以清初形成的街道命名的专业市场,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除了综合街,以特产命名的街道还有丝绸城街、丝绸城街、蚕城街、花棉城街、兰布城街、网子城街、油坊街、油店街、玉店街、石灰城街、谭石街、谭笑城街、曹操城街、拨柴城街、粮食城街、皮革城街、银子城街、车房街。山西和陕西的商人是第一批在周村做生意的人。从现存的区委大门西侧的山陕会馆可以推断,当年周村的秦晋商人一样多,大多从事漆器、木制品、棉布等行业。随着业务的扩大,山西、陕西的银行也纷纷入驻周村,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私人银行——“日升昌”在山西平遥,山东的主柜设在济南。在周村100多家银行中,杉杉占了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都在银子市街。现在位于尹蓓城北的“德庆堂”钱庄是常山人开的。向南近300米的街道两旁,有60多家银行,坚固的大门和小窗保护着钱,这是这条街的建筑特色。随后是湖广、吴越、满洲、蒙古的商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方商人,他们从章丘县的旧军,通过周村发展到全国的孟家。比如千香溢、瑞蚨祥、瑞麟祥、瑞盛祥、元祥、福祥、春和祥、全祥等。,全国闻名,经营从丝绸、棉布到茶叶、杂货等各种商品,如锄、磨、煮、扫帚、煎饼等,并有自己独立的银行。特别是开埠后,东起东门至太和庄,南至吉焦铁路的周村近30万平方米被划为外商投资区。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外国公司数量迅速增加到100多家。后来,许多外国公司涌入商业和贸易繁荣的街道和其他地段,并率先建立电灯公司和犹大面粉厂。犹大面粉厂是一家德资企业,解放后一直供应济南、北京等地。周村丝绸是汉唐以来北方陆海丝绸之路的源头。当时,周村织造绸缎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有一首民歌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说周村“桑植遍布乡村,家家户户养蚕,听到机器一步一步的声音,到处织绸缎”。丝、绢、绢、缎、绢分布在周村,促进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丝绸市场街是生丝交易和绸缎批发的专业市场。规模较大的丝店有永和丝店、永和金记丝店、通和丝店、恒和丝店、童生丝店、富源丝店、通泰丝店、仁和丝店、泰丰丝店等。大多有门面房、会计室、交易大厅、客房、食堂和停放车马的“马号”。规模较大的丝铺有裕茂宫丝铺、千香河丝批发店,以及裕厚堂丝厂、华城丝厂等约2500家工厂和作坊。明清以后,周村丝绸主要销往广东、广西、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新疆、青海、东北和京津等地。袁世凯的“龙袍”是周村织的,进贡的。国外主要销往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少量销往欧美。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闻名于世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在周村避暑尚书府任教33年,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周村的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最著名的是周村芯,堪称“中华一绝”。相传泰安奶奶的娘家是周村,所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杂耍社火不绝于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很多孩子看不到里面热闹的场面,就哭着喊着,还有人扛在肩上。受民间艺人的启发,他们发明了芯的形式,让远处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表演的内容。从载核人数来说,可分为八核和十六核;从核心的玩法形式来看,核心有很多种,单核、双核、三人核心、多人核心。比如“充水金山”的核心就有多达九个人,包括白蛇、青蛇、徐贤、法海以及周边的虾兵蟹将。由于大多取材于吉利的传说或戏剧,形成了杂技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但从其整套模块化的展示内容来看,即完整系统的云灯笼、旗伞扇、锣鼓棚、人物,是丝绸文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丝绸服饰的表演,印证了周村丝绸文化的发展。周村灯也源于周村的丝绸文化。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盛于明清。以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形式多样、体积小巧著称。是中国四川、哈尔滨、中原形成的三大大灯体系中“中原灯笼”的代表。有“中原花灯看山东,山东花灯在周村”之说。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看到周村精彩的灯笼,高兴得挥毫泼墨,赐“天下第一村”五个大字。周村灯会的奇特之处在于,放灯笼的街道都铺上了五颜六色的绸缎,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让灯棚里的白天灯光拖得像黑夜一样,增加了看灯笼的效果。台湾著名学者郑先生在1930上撰文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周村民俗文化的繁荣促进了铜管乐器的生产。周村状元新街有几十家这样的作坊,让周村锣鼓名声大噪。它曾被四位著名的京剧艺术家专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播放的音乐《东方红》,用的是周村鲁东乐器厂制造的编钟。车灯也是周村人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如高跷、龙灯、舞狮、旱船、花篙等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西塘村的狮子表演获得华东地区银奖。邓洪山的剧团是吴音戏的祖籍,经常在夏楠河和周村乐瞳剧院演出,成为全国百家剧团之一。五声戏剧“王晓干椒”更受欢迎。“一听到锣鼓声,饼就贴在门框上”,形象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孩子上课、对家乡戏剧着迷的心情。源于扬琴坐唱的鲁剧也是一种流行形式。周村的宗教、建筑五花八门,中外宗教、佛、道、儒交相辉映,很有特色。现存最早的文物是魁星阁古建筑群中保存的古代波斯国家宗教摩尼教的石刻,也是周村是北方丝绸之路源头的最有力证据。矗立在银子市街南端的魁星阁,是清道光二年为鼓励人们努力读书而修建的优秀建筑。有天后宫、包师语殿、北极阁、玉皇阁、千佛阁、准提寺、三星寺、猴寺等30余座寺庙,数百间房屋。天后宫和澳门的妈祖庙一样,最初都是为了纪念海神。由于湖广商人的增多以及与“旱码头”的密切关系,周村还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天后宫。包师语庙是仿照泰山宫殿建造的,红墙青瓦,非常壮观。因为山西商人多,大大小小的关公寺庙数以百计,遍布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