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搬家。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生态环境恶化

据史料和出土文献记载,商代都城曾多次迁都:博、萧、项、兴、碧、燕、殷。最后一次是著名的“盘庚迁殷”。

在这几百年里,商朝七次迁都,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商部落作为当时最大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无论采取什么耕作方式,都必然会在几十年内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又因为长期居住,柴火、建材、放牧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居住地的日益尴尬...所以每100年必须迁都,否则民不聊生。

第二,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自商朝以来,中国一直受到来自西北的威胁。最后一个商朝被来自西方的周朝取代。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邑,到了龚贤(公元前701年),迁都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单县)。德公迁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后来商鞅在秦第二次变法时,迁都咸阳。

不止如此,其实从公元前65438年+0200年到公元220年这一千年,可以看作是中国首都的“东移时代”。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边患主要来自西部,主要是陕西西部的顽固和狗头;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东方怀一的征服,更多的人聚集在肥沃平坦的平原上,使得国家的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政治中心也趋于东移。

第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之乱,北上西进分别受到东胡、鲜卑、匈奴、羌族的威胁。权衡之后,很多人毅然选择了南下。这些人逃过了八王之乱和“五乱中国”之战。东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崛起,文化远超北方。这就是“南迁”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第四,避免外敌入侵

从清朝到建国,清朝咸丰避过热河十年,清朝光绪逃到Xi安,在淞沪作战。

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国民政府在全面侵华战争中迁都重庆。这些时候,他们被迫迁都以躲避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