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穿

玉珏有很多用途,其中一个就是要当“耳环”。捏住耳垂,插入下颌的缝隙。

玉珏是人耳环,看起来像小玉佩,但有空隙。新石器时代的玉牍多为素净质朴,而商代的玉牍一般为龙形,首尾相对。西周时期,玉简上用斜刀雕刻,如龙、鸟、鸟等。春秋战国时期出土了许多玉简,形制较小,外径2-5厘米。战国以后,玉珏不再流行。

爵饰起源有争议。

兴隆洼人喜欢佩戴玉珏。这种习俗的地理分布超出了学者们的想象。从俄罗斯沿海到印度支那的泰国湾、东印度、日本、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都有钧瓷饰品出土。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和中国海南岛仍能看到少数民族佩戴爵饰。因此,爵饰起源的一元论和多元论一直是考古界的热门话题。

有学者认为,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像爵这样简单的耳环,任何地方、任何民族都可以发明制造。因此,爵饰的起源是多样化的。

主张爵饰起源一元论的学者受到了1000多座随葬爵饰古墓的累积发现的启发。一、爵饰发源于兴隆洼,后逐渐向四周传播。一般来说,离兴隆洼越远,爵饰出现越晚;其次,作为一种物质载体,爵饰所承载的精神因素与爵文化同步展开。比如对硬玉的爱好,对绿玉的偏爱,对润泽透亮质地的坚持;再次,在爵饰传播的过程中,玉器的加工技术也随之传播,一些极其特殊的玉器技术,如线切割技术,也随着爵文化传播。

是新石器时代非常特殊的一种玉,是古代人信仰、激情、灵感的体现——玉君:是我们祖先生前死后都喜爱的珍宝。

当我们赞叹古玉穿越80个世纪的精湛工艺时,总会想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在一个生产工具都是用石头、木头、骨头、牙齿、牛角、蚌类、兽骨等天然材料制作的时代,用什么工具来切割处理这些硬度高于钢刀的古玉?

1994 10,考古学家头顶的太阳不再那么灼热。几天前还在声嘶力竭的秋蝉完成了生命周期,重新加入了地球,土堆周围也安静下来。不清楚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擦着地面,卷起黄色的柱子。柱子转过身,沿着长长的斜坡落到沟底,消失了。

土堆顶上的考古遗址叫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被挖掘房屋的基址分散有序,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发掘中总会有惊喜的发现,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10的这个下午:突然,基地遗址附近一座古墓中一具8000年前的少女遗骸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

当土壤被移除时,在头骨的左侧露出了一个浅绿色的半圆形物体,上面有一个缺口。考古现场的负责人刘国湘隐约觉得今天会有重大发现。

姑娘8000岁,有玄机。

中国玉文化史就在这一刻被改写了,专家确定这个有缺口的半圆形物体是玉器。那么,我们该怎么称呼这种半圆形的古玉呢?晚清学者吴大猷称这种玉为“失踪如环”爵,后来考古界沿用此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古代玉器学者通过对比全国各地出土的早期玉器,发现无论黄河南北,都是早晚不同地点出土玉珏。玉珏是中国出土最早、最大、最广泛的玉器。让古代玉学者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玉珏同时出现在北方、南方甚至各地,而且形状几乎一模一样。按理说,在原始时代,先民的活动往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域的人受山川、河流、湖泊的限制,在文化面貌上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玉珏除外。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文化现象。

不仅如此,从1917到1918,考古人员还出土了6000年前写绳时代的玉简,成对陈列在遗迹头骨两侧。考古学家推测,玉珏应该是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1950以后东亚出土了很多玉简,无一例外都是头骨两侧出土。对此,学界认为玉珏是耳环。

兴隆洼遗址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耳环是6000年前日本出土的玉珏。后来在7000年前,伊拉克出土了属于巴比伦时期的金属耳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耳环。现在,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珏已经确定是8000年前的遗物——人类戴耳环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兴隆洼的玉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耳环。

但是,为什么女孩头上只有一个玉珏,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成对出土?或许,是因为田鼠挖洞破坏了原有的布局?然而,在女孩周围,考古学家没有发现田鼠挖洞的痕迹;也许,墓被盗了,然而,盗墓者不可能只拿走一个玉珏而留下另一个;第三种可能是女孩被埋在一个玉盘下。

西边的天幕泛着血红色,厨房的炊烟笼在远处的村子里。收工时间到了,考古人员把女孩的头颅装在一个木箱里带回了驻地。

晚饭后,一名考古学家坐在房间中央的工作台上,埋头清理头骨眼窝里的泥土,其他人则在写工作日志,为明天的发掘做打算。

房间很安静。

突然,清理头骨的考古学家惊呼一声,砰的一声,刷子掉在了地上。

“怎么了?”刘国湘问道。

清理头骨泥土的考古学家满脸通红。

房间里的人聚集在工作台周围。

刘国湘拿起刷子,拿起头骨,刷头骨的左眼。没什么!刘国湘把注意力转向右眼窝。一刻钟后,一个发现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头骨右侧的眼窝里闪着微弱的光。为什么一个已经死了8000年的女孩眼里会显出一种暗淡的光?

刘国湘深吸一口气,轻轻拂去昏暗灯光下的灰尘。十多分钟后,绿光露出了真面目。那是一个玉珏!

可是玉珏应该是戴在耳朵上的,为什么却深深的嵌在姑娘的眼睛里?

君饰永恒。

如果玉珏生前嵌在女孩眼睛里,八千年前兴隆洼人是如何避免细菌感染的?

考古学的本质是文物与历史的对话。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玉珏的一些文化背景。现在我们知道玉珏是耳环,古代文献中也有很多戴耳环的记载,也有一些说法。“云”字为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异,垂耳。”但郑德的《琼台录》、《异物录》对戴耳环有这样的解释:“观耳日,皮刻,耳连,分数枝,状如鸡肠,耳下垂。”

其实在中国古代,从北到南都有玩耳朵的习俗。鲁《春秋》中有“北方玩耳”的记载,《说文解字》中则有南方玩耳之国。可见古代戴大耳环拉长耳垂的习俗在中国分布很广。据文献记载,北方民族的习俗在战国末期就消失了,而南方民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曾在海南省乐东县探访一位名叫王色开的黎族老妇。因为戴的耳环很重,她的耳垂破了三次。因为长期戴耳环,她的耳垂已经被拉长到十几厘米。王色开戴耳环的样子,正是《异物录》所载“分几枝,状如鸡肠”的贴切写照。

王军兴隆洼出土的玉珏重33.8克,其他超过20克的玉珏占出土总量的28.6%。戴这么重的耳环肯定会把你的耳朵拉变形。8000年前的兴隆洼人,耳朵和肩膀应该和海南,一个老黎族女人一样。

但是,为什么本该戴在耳朵上的玉珏却要插在女孩的眼睛里?

要知道,兴隆洼8000年前的玉不是给谁用的,因为玉在兴隆洼人眼里就是神器。刘国湘推测这个女孩可能是一个巫师,也就是在古代有能力与上帝交流的人。而且姑娘在部落里应该有些地位,所以有资格用玉。至于为什么要在她的眼睛里镶嵌玉珏,刘国湘认为是因为玉在古代人类的眼中有明目的作用,所以在她的眼睛里镶嵌玉珏是为了让女孩的眼睛更明亮。但是,玉珏是在女孩死前还是死后镶嵌在眼窝里的呢?如果是生前嵌入眼睛,兴隆洼人是如何避免细菌感染的?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那么我们不妨拓宽视野,看看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头骨——每个头骨有1~5个圆形或方形通孔,最大的头骨有7个孔。穿孔的孔径一般在65438±0cm左右,孔壁上有尖锐的凿痕。经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鉴定,颅骨穿孔处有骨组织愈合和新骨萌发的现象,说明是死前被刺穿的。既然都在史前,新疆吐鲁番的人就能在活人的头上打洞,那为什么兴隆洼的人就不能把玉珏插到姑娘的眼睛里呢?

当然,猜测归猜测,真正的谜团还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解开。

天道开物:以绳切玉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原始的玉器。但当时人们在切割加工玉器时丢弃的边角料和带有加工痕迹的玉器成品,可以使我们按顺序还原当时处理玉器的大概过程。

玉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欣赏、喜爱和把玩玉器,更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当我们赞叹古玉的精湛工艺时,不禁会想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这些硬度高于钢刀的古玉是用什么工具切割固化的?

我们知道玉石的硬度很高,其莫氏硬度一般在6度以上(钉子硬度约2.0~2.5,黄铜硬度约3.0,钢刀硬度约5.0~5.5,玻璃硬度约6.0)。现在的玉器厂多以合成碳化硅(硬度9)、碳化硼、金刚石粉(硬度10)为材料。但是,在一个生产工具都是用石头、木头、骨头、牙齿、角蚌、兽骨等天然材料制作的时代,兴隆洼人是如何把玉料加工成精美的玉器的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其不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潇雅?何铭),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语让我们明白,“错”和“石”指的是磨玉用的磨刀石,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含有石英砂或更硬的矿石砂的岩石——解玉砂。用石头打玉是不可能做出玉珏的。

兴隆洼人以天然解玉砂治玉。接下来的问题是,处理玉石的材料已经找到了,但是处理的方法是什么呢?中国有句古话,滴水穿石。800年前兴隆洼人制作玉珏的时候,有可能用的是绳索切玉的方法。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线切割技术在玉器的切割和修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的确,细看兴隆洼里的玉珏,就能发现绳索切割的痕迹。为了验证这一推测,考古人员用动物皮摩擦了一些绳子,并用浸过水的溶玉砂打磨。果然,坚硬的玉料被切割。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天下最柔,天下最强。”也许,老子的哲学说教,是他看到玉石加工后的领悟。

除了中国,还有两个地方以玉器处理技术闻名,分别是中美洲和新西兰。

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擅长切玉,从公元前21世纪末到公元16世纪,切玉的历史长达3600多年。古印度文化包括奥尔梅克文化和玛雅文化,分布在现代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西部。奥尔梅克文化(公元前1000 ~公元前300年)的主要玉器有于夫、装饰品和玉面。玛雅文化是中美洲最重要的古文化,公元前2500年开始形成,15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玛雅文化中的玉雕技术比较发达,精品大多来自墓葬,包括覆盖死者头部并镶嵌碧玉碎片的玉质面具,以及佩戴在头、耳、颈、胸、腕、踝等部位的玉饰。

新西兰玉是指毛利人用绿色石头雕刻的产品。毛利人最初住在波利尼西亚,在公元10世纪移居新西兰。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主要雕刻的产品是雕像、珠宝和斧头,使用的深绿色石头硬度只有3度莫氏左右,所以雕刻手法非常简单。

这两个地方生产的玉器,无论是造型、纹饰、持续时间、用途,都远不如中国古代生产的。因此,中国的制玉工艺在世界玉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