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庙的传奇故事

那一天,康熙皇帝一大早就从嘉兴出发,船队沿着大运河驶向杭州。旅途中,他在龙舟上读奏章,召集随行大臣商议朝廷大事,闲暇时读陈寿的《三国志》。累了就抬头看看运河两岸缓缓流逝的田园风光。

因为这一天他心情很好,晚饭后,他走出舱口,站在船头。迎着夕阳的余晖,他远远地看到一座高大巍峨的寺庙,便问侍从:“你去了哪里?”侍从报告:“德清县吴王麻庙。”康熙听后兴趣盎然,于是他命令孙凰·李鸿过来。不一会儿,一叶扁舟带着一个八九岁衣冠楚楚的小男孩登上了龙舟。

“问候黄爷爷!”青少年向皇帝鞠躬。

康熙主眯着眼睛说:“不礼,不礼!”他指着前面说:“李鸿,你看,这是吴王的庙。这座庙是南宋时期为了纪念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而建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李鸿急忙说:“黄爷爷对当地的历史和轶事如此熟悉,他的孙子孙女们都很佩服他!孙子也要好好学习。”

康熙摸着孙子继续说:“我在读《三国志》,我在读曹操称赞‘生子如孙仲谋’的那句话。李鸿,我要考考你。你知道辛弃疾夸孙权的话吗?”

稍微想了一下,然后郎连声道:“千万遇不到福,千古河山,英雄无处可寻,所在地……”

祖孙俩今天聊起古道,暮色不知不觉就来了。康熙下令:“天色已晚,我就在此停泊。赶快回到你奶奶的船上,免得她担心你。”

“孙子们听从命令!”跪了半天,敲了半天,下了船,才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黄爷爷一眼。没想到,一脚踩空,李鸿摔倒了,非常危险。说时迟那时快,康熙身边的两名侍卫同时迅速扑出。一个人捡起一只胳膊,向后倒去。李鸿掉进了龙舟里,但两个卫兵没能留下来。“扑通”“扑通”掉进河里,两顶红色羽毛帽子漂在水面上...

大内侍卫个个身手不凡,但都是北方的“旱鸭子”,不学水性,最终淹死。尸体捞上岸时,已是深夜,康熙帝还在吴王寺的方丈室里等待消息。听到这个坏消息,他感到非常难过。吴王庙的住持也陪着他。看到皇帝因为一次意外而郁郁寡欢,他赶紧跪下说:“万岁,两个侍卫因为救皇帝的孙子而死。他们的忠诚和勇气值得称赞。他们应该建在一个小庙里,永远享受香火祭祀。”康熙皇帝点点头说:“好吧。让他们列在廊下,侍奉吴王!”并下令重葬。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因为吴王庙里确实有一个戴着红绫的神像。据《德清县志》十三年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我数次南巡,去过麻乡,泊过龙船,暂住吴王寺。在寺庙东西走廊的头上,有两尊神像,顶上武装着卦。云是康熙南巡时,有两个卫士坠河而死于此,作纪念。”也可以证实。

十多年后,李鸿称帝,改年号为乾隆。他以祖先为榜样,游历南方,体察民情。途经大麻时,每次都要靠岸,去武王庙进香,以纪念康熙两位侍卫的救命之恩。他还命令住持在寺庙后面的岸边种上各种杨树,以便香客们绑船。方丈大师深知乾隆大师的良苦用心,连说:“遵命!”。从此,吴王庙后的白杨葱茏,庙里香火旺。乾隆在位期间六下江南,其中49年(1784)是他最后一次南巡。当时他也是风华正茂,被授予了一个关于关爱老人、关爱百姓的圣旨,对当地的老年人给予了优待。

据说吴王庙后面水里的那棵老古杨直到民国时期还是绿的。这似乎在告诉人们,乾隆皇帝和吴王庙曾经有过不解之缘。这在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可惜乾隆没有留下墨迹,令人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