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会有“赐姓”这种搞笑的奖励?
在中国古代,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血缘、家族乃至社会地位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社会政治意义。赐姓是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早在氏族社会的神话传说时代就已出现。自秦汉以来,赐姓现象越来越普遍,唐五代的规模和范围较为罕见。这一历史时期的赐姓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赐姓是古代统治者维护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唐五代时期,皇帝给不同姓氏的臣民以皇族姓氏,或赐以自己的姓氏,用于褒扬功劳、勉励勤奋、笼络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但它不同于先秦赐姓制度中的封建性质,只属于精神奖励的范畴。唐朝在直接继承北朝赐姓传统的同时,有所发展。它不仅范围广、规模大,而且形式也更加复杂,与前代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五代时期延续了唐代的这一制度,规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这一历史时期的赐姓方式、目的和范围,论述如下:
(1)给出国家的姓氏
在封建等级社会,姓氏也有高低之分,最高贵的姓当然是皇帝的姓,被视为国姓。赐国姓是皇帝对臣民的最高精神奖励,只有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才能获得这种荣誉。那些被赋予姓氏的人将隶属于皇室,成为宗室,并由宗正寺管理,这是皇帝对他的臣下的巨大礼遇。由于唐代的武则天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来被史家认为是唐朝的延续和发展,是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当时给定的武氏在本文中也被视为国姓。
1,安抚投降者
赐姓在乱世盛行,尤其是在朝代之初,前代重要的政治领袖和军事将领加入,皇帝们往往会赐姓以示安慰。初唐五德时期是赐姓的一个小高潮,这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唐朝政权是一个先锋,渴望统一世界。唐力皇室给各种“烟尘”的首领起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或者也许是一个高官。如瓦缸老将军李世基、幽州“总经理”罗毅、、石州“贼帅”、江淮杜、河北高开道、窦建德部将军胡大恩、榆林郭等人都被赐姓李。赐姓对初唐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巩固,赢得民心,功不可没。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息叛乱,唐朝皇帝又采用了这种方法,尤其是在平叛战争后期。如张中之被安史署赐名李(1)《旧唐书·李传》(142)。甘源二年,贼营归李光弼,赐以忠臣李氏[1](旧唐书李传(145)等。给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汉奸正名,对尽快结束战争,恢复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代时期,后唐最具代表性,后唐的庄宗多次给侯亮的老将军起名。比如朱是,张从初是李少文,是李少冲,段宁是李少钦,康是李,袁象贤是李少安,霍是李,方文志是李少英,杜燕秋是李少谦。不仅给他们起了国姓,有的还被当成了假儿子。虽然说是“利益结合,共同资本”,但起到了不流血的作用。
2、笼络外界。
民族问题一直是唐五代时期的突出问题。出于拓展边疆、安抚番邦的政治需要,唐力经常给隶属于它的少数民族权贵以姓氏,这使得赐姓成为唐朝实行民族禁锢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唐朝在武德年间开始把姓氏给范族有钱有势的人。据马赤先生考证,武德七年八月,东突厥可汗派特务西摩面见曾祖父,被赐姓李,这是唐代最早的范族有钱有势者赐姓的记载。[2](P89)从那以后,给少数民族酋长起姓就越来越流行了。唐初,契丹土司库格、土司克度、漠洪土司土地基、黑水土司倪书立基隶属于其部,均以李为姓。此后,党项羌族土司拓跋赤字引其部下,曰:“拜赤字辞西戎州总督,赐李”[1](旧唐书,卷198,西戎)。宪宗元四年,Xi王不辱孤而归附,并“赐与李”[3](元桂卷976,书府、褒异三)。把国家的名称给领导群众加入的藏族有钱有势的人,说明他们没有被当作异己,还被冠以宗室,这无疑给新近依附、疑神疑鬼的各部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这种做法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少数民族也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这正是唐朝民族政策的高明和正确之处,也是与唐帝国所辖地区各民族保持长期共存共荣的重要条件。比如唐懿宗时代的“卑微的笼部献身于唐朝...朝廷赐姓李,除刺史。”镇赉副都督王婆前来朝贡,赐李之名[5],就是明证。
中唐以后,赐姓往往伴有赐名,如(本阿布斯,铁勒通罗部首领)、李崇信(秘王时)、李(东突遗部大人,遗葛方)、(本名思诺罗,吐蕃苏匹亲王)、李哲典等。再如会昌二年,温伟思和他的兄弟阿勒支支、西布西普、乌尔罗斯都姓李,名曰忠、节、义、礼。”[4](子鉴,卷二四六)都是给繁缛部的达官贵人命名的。除了把姓氏给少数民族的酋长,他们的家庭也经常遭受“恩惠”。如高昌王鞠文泰之妻于,“邀入族,赐姓李,封长乐公主”。[6](《唐·姚辉》卷九十五《高昌》)武则天时,夫人,齐之妻,贺兰巡抚,临洮郡主,赐姓武氏。[7](《全唐书》卷187《镇军将军左与兰州总督贺碑文序》)?
五代乱世,与盛唐不可同日而语。和外国人打交道更累了,给姓的作用更明显了。如后唐“赐(王)姓李为卫”[4](《子简》卷281)。明宗给契丹东单王举了个例子,想姓李,姓赞化。
3、表扬立功。
表彰有功是赐姓的主要功能之一,往往能达到高官厚禄等物质奖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功赐姓是赐姓的主要部分。比如唐朝帮助临淄的李隆基(玄宗)发动宫廷政变的薛崇俭、太平公主,以及无论如何都要帮助昭宗的孙德昭,都因为他们的巨大贡献而被赐姓。“原来李姓宋,又是大名鼎鼎的文通...朱美谋反,唐僖宗再幸,文同掌管山南,功在第一...鉴于他的姓氏,他是著名的。”[8](《旧五代史》卷132),因护送司机有功被赐姓。更有以战功赐姓的将领,如李怀光(渤海人,姓如)、(原名曹)、李(原名罗元光)、李茂勋(来自回纥阿布斯家族)、李全略(原名王日见)、(原名安,来自河西)。
五代时期,争夺天下更加激烈。“此世天子,马壮,强兵为耳。”兵役给姓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在唐庄年间,元和夏因其勇敢而被封为李少荣和李少其。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功德赐姓,是赐姓功能的最好体现。
4、展现风度
是否赐姓,完全是由皇帝的意志决定的,所以特别受皇帝宠爱的臣子,往往被赐以国姓。如初唐时与高祖李渊亲近,被赐姓李;因为“与太宗的关系”,张远给了他的姓李[7](《全唐雯》卷232)与此同时,一些谄媚投机的小人往往因为能讨皇帝欢心而享有赐姓特权,从而大大降低了赐姓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武则天在位时,“嵩山人魏世芳,以恶言误导大众...太后很信任她,给她改姓吴。”[4](《资鉴》卷205)傅友宜和岑昌谦、游鱼钱伟将军张、萨金戈将军邱、石赖等狐媚小人和酷吏也被武则天赐武氏。这一时期,甚至皇族中的一些人也改姓吴,所谓宗室大乱。“(但)千金公主风韵犹存,自请太后,仍改姓吴。”[4](《子简》卷204)五代就更荒唐了。“李存儒,刺史,本名杨,是个有名的女子,有幸当了晋王。...并被晋王赐名”[4](《子简》卷271)。太监马,得宠爱,赐姓李。
(2)给他一个姓氏
唐五代赐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式多样。除了给民族姓,还有给他姓的情况。这是赐姓制度的重大发展,与其他历史时代大不相同。如吴德中,“(史大奈)从长安出发,到(工)更,...赐姓史”。贞观年间,“阿史那隼忠左屯卫将军,女定襄县令,尚宗室,始独撰姓氏”,故自称万年史家。[5](《新唐书》卷110)武宗会昌二年,“赐兀国相爱恶,不姓爱,名洪顺”。[4](《子同治简》卷二四六)汉字中以单姓代替少数民族复姓,是古代改姓的形式之一。天宝年间,玄宗将姓氏赐与宁远王阿希兰达,阿希兰达称窦。[5](《新唐书》卷221)《天赐》中,盖谷家第十七代孙绍被任命为左司,姓元氏郡。”[9]神龙初,桓“赐姓韦氏,使其与皇后同属一族”。[1](旧唐书,卷91)”(皇太后)是个和尚,怀义不是士绅,就改姓薛,嫁给了太平公主的儿子薛绍。”[1](旧唐书,卷183)以上给窦、魏的两个姓氏,都是唐代外戚的姓氏,一旦给了,就和外戚有关;但袁姓、薛姓是当时高门显贵的姓氏,社会地位很高,都被世人看重。所以给这些姓氏也是莫大的荣幸,这和给民族姓氏的意义和效果没什么区别。
在时期,程灵因忌讳而改姓周。后唐曾赐“狄怀辉为范将军之名,烈之恩为骨之名,原知为舍利之名,骨之名为创造之役,辅使王之宜名为寿终。”[8](《旧五代史》卷四十二)具有感恩、顺从等现实意义。
(3)给一个坏姓氏
皇帝的姓不全是褒的,也有贬义的,就是给一个坏姓,就是给一个带坏字的姓。这种姓氏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和人身攻击。给一个坏姓,就是用政治权力强迫别人改姓。就像给予死刑一样,是一种极其严厉的刑罚,往往与危害统治利益的人和事有关,或者来源于皇帝的感情。
唐代赐恶姓主要出现在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夺得皇后之位后,将原来的皇后王和她最宠爱的妃子萧亮帝分别改为蟒和枭。蟒蛇的意思是毒蛇,猫头鹰的意思是斩首。悬拱时期,宗室琅琊王、越王李真等起兵反对吴的专制统治,但遭到镇压。武则天把李所有的国王、后代和公主都取名为“秋”,意为毒蛇。武则天甚至放过了她的子民。“乾丰元年,吴伟良、受罚,改姓苗氏”,[4](紫同治鉴,卷201)“苗”意为毒蛇。此外,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叛乱后,“改窦怀珍为毒,为李”[4](子鉴,卷210),毒即毒,李意为邪鬼。这也属于给邪姓的范畴。
给一个不好的姓氏,不仅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也是给他的后代背负了一个坏名声。姓氏作为家徽虽然一直为人们所珍视,但在皇权的傲慢下却变得如此微不足道和脆弱,可见专制制度的强大。
(4)其他类型的名姓
其他几种给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给姓继承。继承宗族永远是男权社会。但由于宗族的排他性,不同的姓氏进入宗族需要改姓,所以出现了皇权介入,把姓氏给继承人的现象。比如武则天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他的表妹后,发现这个分支没有继承人,就利用皇权的优势给她改姓。“以我妹贺兰为秀才之嗣,攻纣王,改姓吴。”[4](《子简》卷202)武则天,周代唐后,不愿意回到李的政府,于是先后以太子、李旦为继承人,给自己改姓武氏。在统治时期,“李被赐国号”[4](《子简》卷二三三),以铭记李怀光的功勋为后任。
其次,臣下要求改姓。赐姓是皇帝的主动行为,体现了皇权的权威。但中唐以后,藩镇拥兵自重,对大臣盛气凌人。唐朝是内轻外重,这也可以体现在赐姓的行为上,就是大臣们开始主动要求皇帝给他们赐姓,往往带有强迫性。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杰帅藩镇要求改姓,但朝廷对他们有所顾忌,一般会迁就他们的要求。比如代宗,我们东川的使臣李叔明,就换了一个新姓。“大历末年,燕在郎州之子,称其为外姓,其叔知其丑,不肯恩宠,赐与宗,代宗遣人至许下诺言。”【1】(《旧唐书》卷122)我使李宝玉,本名安,“本安曾孙”。因为他耻于安禄山这个姓,就请给他改姓,“给他李,他叫宝玉。”[1](旧唐书,卷132)
再次追授姓氏。追赠是朝臣死后的额外荣誉。到了唐代,赐姓也被列为死后礼物之一。比如李君羡,贞观受到了惩罚,又被上天恩准了。武则天追封武氏,上书官阶。可见,能给我姓,确实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也有因为特长被起姓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光娃就是《十九书》的作者,该书开元末由集贤堂编撰,后赐姓齐[5](《新唐书》卷五十九)。李延觉,南唐名匠,善制墨,史称“宋以来第一”,本名Xi。[10](春秋十国,卷三十二)
最后因为反感才给了自己的姓。这种情况下,皇帝往往认为臣子的姓氏不吉利,就给它改一改。比如五代时,江西魏全凤被杨W打败,忻州的危童主张投奔王钱镠。而的钱氏家族则有所偏袒,认为凶童提倡的姓氏不吉利,更认为他的姓氏是元氏县。【10】(《春秋十国志》卷七十八)艾雨是南唐的一个官员。当皇帝祝贺他的时候,“艾”字是不祥的,所以他给了他姓钟石。
二
整个唐五代时期,姓氏制度发生了几次显著的变化。一是扩大了给姓的范围。除了官僚贵族,还有冷血的武术家。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民族首领或酋长参与其中,从而大大扩大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赐姓范围。其次,给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捐助国的姓,有他的姓,有邪姓。中郎将主动求姓是唐五代的时代特征,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赐姓现象。再次,给姓的目的不同。或安抚网络,或赞立功,或示好,或泄愤。最后,姓和名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自中唐以后逐渐增多。其实,赐姓和赐姓同时出现,无非是扩大了赐姓的外延,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即其功能和作用与单纯的赐姓并无本质区别。
这一时期的赐姓制度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赐姓是皇帝意志的体现,是控制手下的政治手段。虽然赐姓是一种荣誉,但是一旦臣子被判有罪,所赐的姓就会被剥夺,恢复原姓。切掉姓,决定了给姓的不稳定性。比如初唐罗毅入党,“赐姓李为”,但在唐太宗造反时,又被“赐姓罗氏”[1]《旧唐书》卷五十六)。李记是在初唐时被赐姓的。当他到达武则天,他的孙子李起来反对武。被镇压后,他被赐姓徐。贺兰被赐姓吴后,很快就得罪了,“奔雷州,复本姓。”[4](《子简》卷202)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中唐以后,一些有军权的将领开始要求选择姓氏。如安史之乱后,张中之赐姓李,大历年间“承德使李求姓张,允之。”次年“赐姓多,又……赐姓李”。[4](《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尚客谷,于朝恩爱其勇,奏(帝)姓鱼...晁恩死了,被赐孤姓李,名贾勋,但到“建四年,名仍复”。【1】(《旧唐书》卷144)李克用、李被剥夺官职、党籍,立即恢复。后唐即位后,与广超同名的将领,如霍、常丛剑、方、杜、夏、糜、李彦超等。,去桌子上要求重复的名字,明宗被允许玩。这既是赐姓制度不稳定的表现,也是中央政府被削弱的必然现象。
唐五代姓氏的盛行,既有古老的传统,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魏晋以来,姓氏文化出现了异于常人、重视姓氏的新内容,成为主流政治文化。姓氏成为时代的主宰,士儒争鸣,族谱兴盛,九品官法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崇尚姓氏和希望之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数百年的深远影响。唐朝全国统一后,旧士族的姓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关龙军贵族统治集团。他们以胡华汉族为主体,尚武善战,与魏晋时期的旧士绅大相径庭,但在重视读郡的价值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如自称陇西人,以老二为始祖,以梁王为近祖。目的很明显。唐太宗编纂族谱,收集全国士绅的家谱,进行世系考定,从制度上提高以皇族为首的冠龙集团的姓氏等级。此后,武则天执政,修改了姓氏的记载,使朝代里做官的都成了读书人,都是“尊姓”之风的表现。为了提高李姓及其英雄的社会地位,唐朝统治者采取了赐姓等措施。赐姓习俗除了特殊的政治功能外,还在潜意识中制造了人们对国姓的向往,制造了赐姓者的狂喜和名利;剥夺赐姓也是向世人宣示国姓的尊严,无形中抬高了国姓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举数得。但尽管如此,由来已久的姓氏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直到唐中后期,没落的旧士绅仍捧着名声,以至于唐文宗感叹:“文官联姻,不管官品,去了阀念,我家两百年天子,也顾不上崔、陆?”[5](新唐书,卷172)这表面上是一场围绕姓氏的斗争,实际上却反映了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的一种“尊姓”的意识和风气。由此可见姓氏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赐姓给唐五代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姓氏自然化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唐五代的统治。例如,李是一个卖国贼,当他回到中国时,他得到了一个姓氏。永泰元年,吐蕃入侵关中,代宗下急诏,出兵各路。但是,“许多渠道不时派兵”,李和他的将领们打了擦边球,获得了诏书,并命令他们统治。将军们要求择日,忠臣气愤地说:“父母着急,选了日期还怎么救恶!”现在就上路。[4](《子鉴》卷二二三)即使如此,赐姓的效果还是可见一斑的。沙陀酋长朱燮被赐姓,朱燮的贵族们不仅世世代代以李为姓,而且还冒充的继承人。建立后唐的李,以高祖、太宗、、昭宗及其曾祖、祖父、父亲为七殿,并以李为国姓。它的意思很明确,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李的皇族。由此可见赐姓廉宗的魅力。
其次,给姓氏促进民族融合。中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仅有多元的地域文化,也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唐五代继承和巩固了秦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成果,掀起了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这一时期,各民族以汉族为中心频繁交流,相互影响,各民族不断同化。一些古老的少数民族消失了,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姓氏在民族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衡量民族融合进程的标尺。历史上也出现过改姓促进民族融合的现象。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将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从姓氏的变化来看,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唐五代有相当一部分姓氏是给少数民族权贵的,涵盖了西域的突厥、回纥、Xi、契丹、漠洪、吐蕃、党项、沙陀、中亚等各族。这些民族与汉族在广大地区共同生活,他们“喜欢中国”。他们往往因为部落酋长给的姓氏而改从汉姓,甚至随族改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所以可以说,姓氏汉化的程度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结果。
最后,赐姓对后世和国外的影响。唐五代赐姓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末五代,赐姓和假子结合,融入了更多的家族元素。直到明清时期,赐姓依然兴盛,继续沿用,可见赐姓长久以来的魅力,只是后世赐姓的规模不及唐五代。唐朝曾一度征服三韩,并为其设立都城保护所,进行统治。所以韩国历史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包括赐姓制度。据史书记载,九年春,新罗第三代王改刘步为氏。可见赐姓在汉化程度较深的国家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唐元和十一年,“南诏(主)劝立德议顶,赐其姓蒙氏”[4](《子·同治简》卷二三九)。
总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赐姓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对前代尤其是汉代以来赐姓的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对姓氏的重视,突出表现了古代人思想中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和家族思想。在民族意义上,姓氏也反映了一种民族融合运动和民族认同心理的趋势。这些都可以在唐五代的姓氏赐名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以上——摘自新浪博客:懒九爷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