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瑶族乡的历史沿革
北方游牧民族,如耿山,居无定所,携家带口进山,用嘴尝土,察其肥瘠之地,编草为屋,只吃带皮的小麦和玉米,开山犁两三年,或四五年,然后焚巢迁徙,故称郭尧山。他们说“教育鼓励”的语言(即瑶族)。明德年间,姚姓赵从福建迁居邙山洞永安村,并在此定居。1821—1850(清道光年间)姚起义领袖从江华、新田、长宁、桂阳等地撤往邙山,住在道东、和西陵村。【八排瑶】住邙山黄家畔村。它的祖先从浙江迁到福建,又迁到粤北。明郑德年间,1506-1521从广东阳山县甲太平洞迁入邙山定居。八排瑶由粤北的军垦排、李巴东排、火烧坪排、大长岭排、横坑排、有岭排、项星排、马健排组成。莽山瑶族历来善唱,常常“男女混搭,唱百首歌”。很多民谣歌手跟着编唱,导出成歌曲。他们用歌词讴歌和叙述自己民族的历史;用歌声驱除生产劳动带来的疲劳;传递对心曲的敬仰,用歌声来谈爱;用歌声沟通相逢与别离的感受。它的歌谣包括历史歌曲、生产劳动歌曲、祭祀歌曲、爱情歌曲、神秘歌曲和英雄歌曲。《盘王歌》是一部以人类起源、洪水故事、伏羲兄弟姐妹结婚、先民崇拜的图腾、瑶族社会经历为主要内容的瑶族历史叙事长诗。瑶族歌曲大致有三种体裁:一是四句七言;第二,第一句三五个字,后三句七个字;三、一、二、四句是七个字,第三句字数不等,多达十个字。
瑶族长期居住的莽山,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郑德时期(1506-1521),姚宗手下有4人。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曾宗发奉命沿袭明制,仍在邙山设姚将军府。嘉庆年间(1796-1820),莽山有瑶族367人,共有瑶族1人,四千人。瑶洞是自己按期选举出来的,瑶官由瑶民担任。咸丰年间为(1851—1861),邙山被定为监督永安团的专区。民国初,莽山汉族士绅恢复永安盟。65438年至0937年,国民政府工业部决定将莽山森林划为国有林区。1950年4月,邙山乡成立。9月,1956,邙山森林管理处成立。1958年3月,莽山森林管理处更名为国有莽山林场,直属湖南省林业厅。5438年6月+10月,邙山乡更名为邙山人民公社,并入邙山林场,归宜章县管辖。9月,1961,农场和合作社分别成立,林场归湖南省工林业厅直管,莽山人民公社归县管。1972,林场下放到郴州地区。1982,湖南郴州莽山林场更名为莽山林业局,莽山人民公社更名为莽山瑶族人民公社。1984,莽山瑶族人民公社更名为莽山乡人民政府。1992年7月,邙山国家森林公园经林业部批准成立,165438年10月,郴州地区组委会批准成立邙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与邙山林管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后陆续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三块牌子,一支队伍。1998邙山林业局更名为邙山国有林业局。2001 65438+2月,林管局下放到宜章县,正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能部门12,二级机构12。当年邙山总人口8183人,其中邙山林管局在职干部职工806人,退休人员457人,家属607人,其余为邙山乡瑶族、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