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代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至元代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一)集权的发展

1、汉代郡县并行制与“恩旨”

(1)背景:汉初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国,郡县制并行。封建国家是朝廷的靠山,但有时也会和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了“恩旨”,规定诸侯死后,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嗣分一部分土地给列侯,列侯归郡县管辖。

(3)结果:王国越小,越集权。

2.中唐时期的藩镇政权。

中唐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根据课文,引导学生看地图集《P6》,唐末割据的地图)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4.军政财权还给了中央政府。

(1)度量值:

(1)军事:将主要将领的军权收归中央,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皇军。

(2)行政:中央政府任命一名文官为地方长官,同时任命一名法官监督。

(3)财政上:地方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支出,其余由中央控制。

(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代行省制度

(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三省为中央直接管理外,均有省书,简称省或省。省长由朝廷任命。各省下有道、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有宣传安抚部门进行管理。

(2)权力:各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权力,但权力的行使受中央控制。

(3)功能:

(1)省制便于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加强中央集权;

(2)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

(3)它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变

1,汉武帝削弱湘泉。

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逐渐形成。

(2)唐代三省六部。

①唐代的三省六部:

三省是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三省总督都是宰相,互相制约,对皇帝负责。尚书省执行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天蚕土豆、礼兵、共工六个部门。

(2)实质:削弱相对权力,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3)作用:a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b、三分权保证了对君权的排他性尊重,大大强化了专制皇权。

c,是中国官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后来的朝代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对落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1)度量值:

设置中书门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谋士、唐使、三秘,以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2)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立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4.元代中国图书大省(根据文本)

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行政长官行使总理职权。元末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控制皇位的继承。

内容提要:汉代至元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天皇制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

(3)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本项第一款)。

1,汉代的科举制度

(1)含义: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目标:广泛收集和管理人才。

(3)选拔的主要方式:推荐孝老老实实。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郑智问世。

(1)含义:是质量评价官员对人才进行评价,然后对官员进行奖励的制度。九品是指将人才分为好与坏的九个等级。中正是一个评估官,负责评估人才的等级,由一个贵族家庭担任。

(2)选择标准:家族声望。

(3)缺点:贵族家庭的孩子不注重提升自己的天赋。真正有才能但出身卑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4)衰落:随着贵族家庭的衰落,依靠家族选择的九品郑智制度再也无法延续。

3.科举制度的发展。

(1)含义:以科目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2)发展与演变:

隋朝杨迪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由此形成。唐宋元时期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3)意义:

(1)将读书、考试与为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科举取仕,将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权力从贵族家庭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人用人的公平竞争。

这一制度为历代所用,影响深远。

第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社会发展:

从废除宰相到建立内阁、设立兵部,是封建帝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后期和衰落时期。

(2)废除宰相制度。

1,原因:

(1)从根本上说,要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国的专制集权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

(2)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中书省废除后,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宰相权力相应扩大。(P16历史记录)

(4)胡总理傲慢自大,这是他的借口。

2.目的: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

(1)1376、明太祖取消了库书省,设置了行署、都指挥使、巡检司(秦钦差大臣、汉刺史),主管地方行政、军事、监察,合称“三司”

(2)公元1380年,丞相胡因谋反被所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六部,管理国家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阅读P16数据回放)

过渡: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宰相分为六个部门,隶属于皇帝。它废除了秦汉以来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也改变了君主通过宰相职位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大加强了皇权。“宰相”的意思是主宰,“宰相”的意思是辅助。宰相“掌握皇位,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做出机密决定。但是,权力过大威胁了君主政体,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君主与皇帝之间深刻的矛盾。现在“废丞相,分六权”可以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权,而且。但这样一来,还有谁来帮皇帝管理一切呢?

内阁的出现

(1)理由:不能没有侍郎。

(2)建立和发展

3.功能:P17的最后一款

(3)特点:

(1)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向皇帝提供建议的张伯伦机构;

(2)内阁大臣的兴衰由皇帝决定,他们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意志。表决通过与否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准。

(4)理解: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在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事务中只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专制作用。与西方内阁相比,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垄断国家的行政权力,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府形式。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原因(必然性):

(1)经济根源:封建经济是分散的,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国家统一;

(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总体趋势

(1)皇权加强,相对权力削弱。

(2)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3)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特征。

(1)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与封建制度的产生是同步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3)专制集权制度下有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和地方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b .中央政府内部皇权与相对权力的矛盾。其斗争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对权力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4)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

(4)专制集权的历史作用。

专制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的前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专制集权制度的负面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①积极效果:

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民族团结,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

c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型经济活动,建设大型工程,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奠定基础;

d有利于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②负面影响:

a经济上,它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

b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很容易导致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没有政权和地位,民主政治无法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衍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产生政治腐败。

c思想上,专制制度必然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甚至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问政,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内容提要:威权主义集权发展的原因、总趋势、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