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瞳简介

王通出生于隋江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生于文帝四年(584),卒于杨迪大帝十三年(617),时年34岁。王彤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塾教育家。他死后,他的弟子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文子”。

王彤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王龙。隋开帝初,以一个大夫等诏,奏七首《兴亡图存》给隋文帝听,“谈六世得失”,颇得隋文帝称赞。王家渊源很深,王通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李钟硕铭篇》中有“孔子(指王通)为师十五年”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精通儒学,学识渊博。

相传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王通曾“西行长安,遇文帝,奏和平十二策,尊王,微推僭主,检讨往事”。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大约因为同乡薛道衡的推荐,他被授予舒舒左书和蜀王施琅。王通并不满足,很快就“弃官而归,任讲师”。

据文献记载,王通讲学,弟子往往数百人。只有河南的董衡、南阳的程远、中山的贾琼、河东的薛寿、泰山的姚毅、太原的文彦博、京兆的杜衍等十余人比较帅。初唐名臣方和也是王通的弟子,但据考证,并非如此。

王通著有《续书》150本,《续诗》360首,《礼记》25篇,《岳伦》20篇,《易赞》70篇,《景源》50篇,合称《王六经》,卷数100余卷。失传已久,唯一传世的书是《钟说》,记载了王通的朋友和回答的语言。由薛寿、姚毅大师收集整理,共五卷。

宋代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敖,达到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以恢复“王道”为目标,融合儒释道;哲学上,他致力于探索天人之事,围绕“天人”这一核心阐述了他的自然观、发展观和认识论。主流是唯物主义;在文学上,探讨诗歌的bishoprization的运用和主旨的契合性、传神性、典性和原则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