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古代史著作述评
延安日报记者牛敏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干部周国祥撰写的《古代陕北简史》近日终于完成。这部耗费周老八年心血的著作,以时间的延展为轴心,全面记录了陕北从古代到清末的政权机构设置、军事组织与官员、边防设施、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墓葬遗址等综合信息。
无意中与历史结缘
周国祥,61岁,退休前担任市统计局副局长。他一生都在与行政工作互动,却从未想到自己在八年前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陕北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处都有神奇的故事。周国祥说,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喜欢听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和传说。每次听了他们的话,我都要带着孩子天真的思维去思考和回味很久。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传说仍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2001的秋天,周国祥在看书的时候,无意中翻到张士杰编的《陕北春秋》。在这本书里,他居然找到了很多老人小时候讲的历史故事,顿时觉得特别亲切。之后,他刻意翻阅,找到了一些关于陕北历史的史料,渐渐产生了探究陕北古代史的欲望。
通读史料
8年2万多公里。
从政半辈子,从未涉足历史的人,应该开始研究历史了。起初,周国祥被自己的决定吓了一跳。
为了尽快“入行”,从2002年春开始,周国祥收集了全国、陕西省、陕北(延安、榆林、铜川)26个县的综合性、专业性史志105卷,以及其他与陕北有关的史料。
满满一柜子的书,有全国、陕西省、陕北的历史,有26个县甚至个别乡镇的地方志,有陕北专著通史,有货币、文物等个别问题的专业研究书籍,***56套,105册。周国祥说,他不敢夸口说自己每一本书都仔细看过,但现在他绝对很难去问需要在哪本书、哪里找到什么资料。
当他开始收集这些材料时,周国祥没有考虑他将如何完成它,而是阅读一本书,并提取他感兴趣的内容。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逐渐开阔,不再仅仅满足于阅读历史,摘抄。
5438年6月至2002年10月,周国祥向朋友借了一套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开始根据文物资料中显示的信息,走访陕北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实地拍摄。
那时,周国祥还没有退休。每次去农村出差,顺便看看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了他的必修课。但毕竟出差的机会有限。为了拍摄尽可能多的场景,周国祥经常利用假期,独自或与妻子一起,根据史书中的相关记录,四处寻找历史遗迹。
这一跑就是六年。在过去的六年里,周国祥参观了295处历史遗迹,包括古代的县、郡、府、城堡、村庄、城墙,以及秦致路和长城。他爬过400多个山头,走过20200公里,拍过上千张照片,足迹遍布陕北深谷河流。如今,一提到陕北,就有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城市、村落、驿站,而周国祥更是家喻户晓。
周国祥坚信,历史不能主观臆想,而必须被证明。历史学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他将自己从史书中提取的资料和多次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分解、筛选、整合,最终形成了凝聚了自己心血的82.5万字的《古代陕北简史》。
八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追求历史的新鲜感。让他特别开心的是,他的坚持从来没有被老婆孩子反对过。
革命历史的辉煌
掩盖了古代陕北的历史之光
提到陕北,人们自然会想到革命圣地延安,想到红色旅游。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历史,恐怕就是来自。
毛泽东从1935到延安,直到1948离开。很少有人知道陕北这片土地在古代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个乡镇参观古城遗址时,发生了一件震惊周国祥的事情。当时,他沿着一个村庄去寻找史书中记载的一座古城的旧址。当地人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他在找什么。他向他们解释说,这个村庄原来是一座城市,并指出依稀可见的城墙轮廓。然而人们都不相信地摇头说:“不可能,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从来不知道,也没有从上一辈人那里听说过。”
“太难过了。”周国祥说:“许多历史文物和遗址都被无知的人毁掉了。”
其实陕北的古代历史是很辉煌的。周国祥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和民族特色,铸就了自己的辉煌。
自秦汉以来,陕北一直是中国政权安全的第一边防地区。历代政府都用很大的力量治理陕北。陕北也是一个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地区。因此,可以说陕北古代史就是一部保卫中国中央政府的边疆军事史。这是一部由军事活动支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扬长避短、* * *共同发展的交融史;这是一部人民在艰难困苦中英勇奋斗的历史。
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历史,因为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革命圣地”的光环上,而忽略了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知道,延安有许多展览馆和纪念馆,但没有一个是与古代史有关的,也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挖掘。
当然,13的革命历史确实辉煌过,在全世界都非常耀眼,但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中国* * *生产党在陕北战斗到13,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离不开陕北古代史的沉淀。我们不能因为13的辉煌而忘记过去的历史,这很可悲。
陕北历史研究的又一成果
稿子写完后,周国祥给市政府写了一份专题报告。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很快成立了以副主席、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高为主任的评审委员会,对手稿进行评审。
高在评委意见表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读完《古代陕北简史》后,周国祥先生深受感动。一个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在闲暇之余(尤其是退休后),竭尽全力四处奔波,翻找了大量的史料,探寻了几乎所有值得关注的历史遗迹,其中他的历程和心路的曲折和艰辛令人钦佩!
难能可贵的是,与之前发表的同类作品相比,作者在风格和内容上并不是简单的抄袭或翻新,而是削笔又削,完全出自自己的策划、编排、选择和创作,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该书的修订可视为陕北史研究的又一成果,对该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
历史的“砌砖工”
82.5万字的手稿是厚厚的一叠。当周国祥小心翼翼地把它从书柜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时,那表情和手势似乎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本书以时间的延展为轴心,全面描述了陕北从古代到清末的政权机构设置及官员、军事建制及官员、边防设施、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及墓葬遗址等综合信息。它与一般的史书有些不同,类似于地方志,但又不完全是地方志,可以看作是史志的混合体。
周国祥自己说,因为他不是专业出身,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打算把它写成什么风格。他只是想把陕北的古代史用普通人能接受的方式串起来,形成更通俗的历史读物。
“我只是扮演一个砌砖工的角色。”周国祥笑着说道。
“很多陕北人都说他爱陕北,就像大家都说他爱祖国一样,可是为什么呢?如何去爱?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所爱的对象,不仅是现在,还有过去。史书的编纂就起了这个作用。”周国祥解释道。
周国祥最大的愿望,就是从开始编《陕北古代史》开始,陕北古代史就能像革命史一样,在陕北这片土地上普及。但目前来看,这个愿望似乎有些理想化,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编纂的《陕北史记》,对陕北的古代史进行更多的宣传,让所有的陕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如何生活在一片沸腾的土地上。
(记者注)因为爱
当我走进周国祥的书房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装满书籍的柜子,整齐地陈列在书柜里。他的书柜里除了历史书什么也没有。《古陕北史记》花了他八年心血,书柜里陈列的史书都是和他一起编史八年的“老朋友”。
当他把厚厚的一叠手稿搬到我面前,分门别类地给我看他这八年来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并把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故事一一讲给我听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他做这一切,难道只是心血来潮?
周国祥说,他害怕陕北的古代史会被逐渐遗忘,他担心有一天很多国有化的东西找不到历史渊源。这让我想起了艾青的一首诗:“为什么我常常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周国祥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他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担忧。只有一个解释:爱。的确,因为热爱,他会对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感到好奇;因为热爱,他敢于下定决心,以“俗人”的身份搜集整理这段历史;因为爱,他会寒暑,他会走遍陕北的山山水水,六年如一日。
就像周国祥说的,很多陕北人都说爱陕北,就像大家都说爱自己的祖国一样,但是为什么呢?如何去爱?其实他是以追求历史的形式热爱陕北,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拯救历史是一种责任。
说起陕北历史,大多数陕北人只知道13年毛泽东在延安的革命历史。大多数外地人对延安的印象是只知道它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没有人想过这里是什么样子。“秦皇汉武统一帝国,首选陕北为第一门户,不遗余力地经营。宋、夏、明、清历代传承,名臣名士云集北塞。开城、筑边墙、垦田、兴教育,先后造就了陕北的现代人。以直路、长城、城堡为代表的军事工程遗址巍然屹立至今,向人们展示了陕北先民在卫国大业中所做出的千古功勋。”周国祥的《古代陕北简史》为我们展示了一部光彩夺目的陕北古代史。
大部分人对陕北古代史的遗忘和忽视,我感到很悲哀。如果说延安的现代革命史是熊掌,那么几千年的古文化史就是鱼。对于历史来说,如果只是想简单的替换熊掌而不是鱼,那就大错特错了。鱼和熊掌缺一不可,缺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历史的破碎和不完整。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记忆和财富,近代革命的英勇不屈的历史也让我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用6年时间写完了《古代陕北简史》,这也给了我们希望,也有人在努力拯救那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濒临遗忘的历史需要有人来拯救,这是一种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代记住越来越短的历史。我认为周国祥的历史作品不仅应该让我们惊叹和惊喜,而且应该唤醒我们,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学会重视和保护历史。因为拯救历史是一种责任。